安代舞文化在奈曼的流传

家乡区县: 内蒙古奈曼旗

安代艺术从传统安代发展成为新安代,从民间艺术发展成为舞台艺术,从民间舞蹈发展成为经典舞蹈,从数十人的场地舞蹈发展成为数百人或数千人的广场舞蹈,从安代艺术发展成为安代文化,不仅成为内蒙古库伦旗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而且成为蒙古民族独特的“品牌”文化,享誉国内外。安代是蒙古人文化历史的一种形态。安代成为蒙古族“品牌”文化,享誉国内外的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蒙古族古老生命崇拜文化和乐观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一、安代舞与蒙古族古老生命崇拜

安代舞——安代艺术——安代文化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核心内涵在于它所显现的蒙古族古老生命崇拜。生命崇拜是蒙古族安代舞——安代艺术——安代文化的文化灵魂和文化魅力,也是蒙古族安代舞——安代艺术——安代文化的文化不老常青树。

民族民间舞蹈是“艺术之母”,它体现的是自然,是对人生命意识的最原始、最自然、最强烈的呼唤的表露。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本体,表现形式是富于宗教性感情的严格而传统的舞蹈动作程序,以使自己和进入仪式的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移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主体的佐助。蒙古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蕴,正是蒙古族人民心灵深处那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这种意蕴凭借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得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蒙古族舞蹈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淡化为民间舞蹈,“安代”的演变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代舞作为以蒙古族原始信仰为基础,以驱魔治病为目的、以歌舞为手段、程序严谨的民间信仰的仪式或民间信仰的舞蹈,世代相传,魅力无限。其主要文化因子在于它所具有的蒙古族古老而丰富的生命崇拜文化——生殖崇拜、生命体崇拜。

(一)安代的“奈吉木”(金柱子)与古代蒙古人的生命崇拜——生殖崇拜——男根崇拜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繁衍生殖,这是人类最早期的伟大意识。人类要繁衍生殖,必有生殖崇拜、生殖意识。舞蹈是原始初民的生命意识最强烈的体现,他们跳舞,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来自生存的欲望、繁衍生殖的期望,是对生命的敬重。蒙古族安代舞的最大魅力在于呼唤人类最早期的伟大意识——生殖崇拜、生殖意识。蒙古民间舞蹈安代唱词中这样唱道:

盖上蓝缎的被子

夫妻同眠共欢喜。

动物也像人一般

恩恩爱爱交颈眠。

盖上红缎的被子

夫妻同眠共欢喜。

待到夜深人静时

相互拥吻无尽时。

这首安代唱词是具有生殖崇拜、生殖意识的“劝说”唱词。这首唱词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劝说”或“教导”。而是表现古代蒙古人生殖崇拜、生殖意识的语言神力。

安代治病也是信奉语言的魔力。原始人非常相信语言的神力,并以某种文化形式传承到了我们的时代。古代先民相信通过祈求、祷告、祝福、赞颂能使神灵、祖先欢心,获得保佑,因而便产生了《昂根仓》《招鸟词》《山水赞》等作品;也相信通过诅咒能魇魅敌人,据说还有诅咒婆、咒婆洞,而且它们具有 “用言语毙命,以唇舌杀人”的魔力。传统安代舞表演场地中央竖立一根轴车轮或木杆(金柱子),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竖立的这根车轴被称作“奈吉木”,亦称“金柱子”。

在安代场地中央竖立的“奈吉木”(“金柱子”)具有古代蒙古人生殖崇拜——男根崇拜的文化意蕴,这就是蒙古族安代所显现的生命崇拜——生殖崇拜——男根崇拜的具体表现。

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命文化的初始状态,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几乎概莫能外。生殖器崇拜是生命崇拜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日本,许多神庙所供奉的神像,包括男神和女神,都露有生殖器,而这是神圣的和有力的象征。希腊罗马神话中男爱神手中的箭、印度神话中爱神迩摩手中的箭,如此等等都是男根的象征物。人们尊崇这些神像,也尊崇他们的生殖器,常去抚摸、亲吻,以求爱情和婚姻幸福,或祈求得子。而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欧洲的十字架、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十字架、埃及的金字塔、世界多种宗教建筑物的式样,也都是男根的象征物,或者源于男根崇拜。据考古学家统计,在我国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甘肃、湖北、广西、内蒙古、新疆等多处古文化遗址中,已出土这种男根的肖形物。在河北承德近郊的高山岗上,有一块奇石。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故此山俗名“棒槌山”。该石孤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犹柱擎天,那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造型很容易开启人的想象力,说它可与纳米比亚的“上帝的拇指”相媲美,在当地人的心中它的形状更像采天地之精华的阳具,那些不会生育的妇女踩着虔诚的步履(虽有缆车也不能坐),就为了到峰顶摸一摸它,感觉一下它的阳刚气息。

内蒙古阴山岩画——我国古代北方原始人类和游牧民族磨碶或描绘在阴山岩石上的图画,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语言。阴山岩画中生殖崇拜主题的刻画,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表现为夸张与写实的女阴、男根崇拜。阴山岩画中生殖崇拜主题的刻画,其语义表达深沉含蓄,反映了原始人类神秘的原始意识,表现出原始先民的某种文化心理的传达,显露出成熟的审美观念以及创造世界的激情和活力。

蒙古人的情感世界和蒙古族原始文化是与鹿石分不开的。早期蒙古人的鹿石崇拜意识根基深厚而延续到今天。关于鹿石,有人认为它是图腾柱、始祖祭祀柱和神人拴马桩,有人则认为它是世界山、世界树和男根。蒙古草原上鹿石石碑是蒙古人早期鹿崇拜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蒙古人的生命崇拜——生殖崇拜——男根崇拜文化现象。鹿石石碑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可称作鹿石的碑状石刻有近600通之多,尤以蒙古国最为集中。它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俄蒙学者认为更早,有3500年~4000年的历史。蒙古草原上的鹿石一般形状为长方形石碑状,均站立形状,形状相似男性阳具,最上端刻有一圆圈,稍下刻有一直线或点线纹,线以下一般有鸟喙状鹿群头朝上向圆圈作飞翔状。在动物世界里公鹿阳具的繁殖力是最强,因此,在游牧民族早期生命崇拜——生殖崇拜中鹿崇拜占有重要位置。这些蒙古草原上站立形状、形状相似男性阳具的鹿石石碑现象,充分显示着蒙古人的鹿崇拜——男根崇拜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影响力极广的历史轨迹。

神州塔塔加油(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