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又称“柳子腔”、“弦子戏”、“南(北)调”流行于河南的北部和山东的部分县区,系由元明时 期北方的弦索腔演变生成,是一古老而珍稀的戏曲剧种。 因粗细曲牌三百余支,故又名“百调”或“北调” 。系豫、鲁、江、淮弦索曲令《黄鹰儿》、《傍妆台》、《打枣杆》、《锁南枝》、《驻云飞》、《山坡羊 》等发展演变而成。是流行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及皖北的古老剧种。据李开先《词滤》载,此类俗曲 小令明正德年间即在济南章丘广为流行。
<燕兰 小谱>亦有“吴下传来补破缸,嘀嘀嗒嗒柳子腔”记载。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曾采用俗曲演唱形式,编 成戏曲题材的俚曲。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绿园脱稿的《歧路灯》亦有“山东弦子戏”之名,清中 叶,北京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其“东柳”即指此戏。
柳子戏历史古老,积淀丰厚,剧目丰富,至今仍存200多出之多。表演方面武戏粗犷豪放,文戏古朴细腻 典雅,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其声腔属古老的曲牌体制,现存不同唱法的曲牌600多支,由主腔和客腔 两部分组成。主腔即指弦索腔,色括[黄莺]、[娃娃](耍孩儿)、[驻云飞]、[山坡羊]和[锁南枝]50套和数 量众多的复曲、单曲及小令组成。所谓客腔是指弦索腔之外,吸呐其他声腔系统的腔调,有高腔、青阳腔、 昆腔、乱弹和罗罗腔。曲牌部分由丝竹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部分组成,又有专作伴奏用的音乐牌子和带唱词 的曲牌两部分。
柳子戏和大弦戏、罗戏是同宗同源的姊妹剧种,都属于北曲弦索腔系,但又有不同的风格个性,它保留了中国 戏曲史上,在南戏繁盛时期北方戏曲发展衍变的历史记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明清时期
清丰柳子戏是古老剧种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沈德符(1578-1642年)在 《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 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 、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 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文中所说“中原”系为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周围地 带。即后来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剧种的主要流行区域。柳子戏现存的俗曲,许多与明、清俗 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
由此可见清丰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 这种由俗曲组成的地方戏曲在清初即已在山东境内流行。《聊斋志异》作者、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 就曾编过“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其中《闹馆》一剧至今仍为柳子戏 传唱。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李绿园写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的小说《歧路灯》中就曾有“历城的一班弦子戏”,而且是“山东弦子戏”曾在河南开封演出的 记载。据史料记载,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 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文中所记 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然而那时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 与昆、弋、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逐 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咸丰 初年(1851年)左右,演红脸的艺人张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 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咸丰十年前后,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内连唱十五次《锯大缸 》。在这之后的著名演员有刘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到宣统二年 (1910年)左右,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 、济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 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
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清丰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 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丰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 ,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其中郓城县工农剧社最有名。 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 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同年10 月24日,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1962年,剧目《孙安动本》由上海海 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1979年10月,曹禺同名话剧《王昭君》被改编成柳子戏,并参加山东省庆祝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及演出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柳子剧团演出的《 琵琶遗恨》获剧本改编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奖项,主要演员并获表演 奖。
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发展,柳子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孙安动本> 、《玩会跳船》、《红罗记》、《五台会兄》、《张飞闯辕门》、《白兔记》等得以恢复 上演,还改编移植了《琵琶遗恨》、《王昭君》、《花木兰》、《卧龙求凤》、《江姐》、《法魂》等一大 批优秀剧目。1992年,《张飞闯辕门》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剧目表演两项最高奖,1998年,《法魂》 一剧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2002年,柳子剧团剧团推出大型历史故事剧《风雨帝王家》首演取得成功,这是继《孙安动本》后的又一 部力作2004年9月,剧团在阔别首都舞台四十五年后的柳子戏再次晋京演出,将柳子戏经典传统剧目《孙安 动本》和新编历史故事剧《风雨帝王家》奉献给了首都观众,受到各界好评,使剧团再创辉煌。
2005年,柳子剧团一级演员陈媛同志在<风雨帝王家>一剧中饰“韦后”一角,一举荣获第二十二届梅花奖;年底又传来捷报,柳子戏入 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