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大平调

家乡区县: 濮阳县

濮阳大平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如“红脸”三秋林、“黑脸”铁蛋、“三丑”栾保平、“二红脸”四大旗等角色誉满豫北、扬声冀南,佳话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红生演员翟德贵(1919-1962),乳名“喜儿”,濮阳市郎中乡翟寨村人。他自幼从艺,在唱做方面,造诣深博出众,形成堵树一枝的红脸唱腔,高亢圆润悠扬,其艺术沉稳、正道,并富有气韵。1956年翟德贵主演的剧目《收姜维》(饰诸葛亮),获河南省地方戏曲汇演个人表演一等奖。同年文化部将《收姜维》、《三传今》、《白玉怀》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1958年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同周总理合影留念。
濮阳大平调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从明朝诞生起就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使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从“板凳头”成长为演出阵容庞大,行当齐全,音乐声调优美的大型剧种,并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1983年9月7日,濮阳县大平调剧剧应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先后在长安剧院、中和剧院、吉祥剧院、中直机关礼堂、中科院礼堂演出,受到时任中纪委书记王从吾,北京市委书记、市长、中顾委常委段君毅,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等领导人以及著名评剧演员,中国评剧院院长新凤霞等艺术界名人的接见和赞扬,并合影留念。《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等十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中国剧协、北京剧协在中国剧协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中国戏曲学院等16位艺术界领导、专家座谈会,对《包公碑》的成功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濮阳大平调剧团演出、的《包公碑》连环画书,在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几年来,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常年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演出,一般每年演出5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演出环境恶劣,服装道具损坏严重,加之近几年多种娱乐媒体的影响,大平调剧团生存受到挑战,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人员工资无法及时全额发放,道具无法更新,无力培养新人,老演员在相继故去,演出水平不断下降。这个传承了数百年、在黄河两岸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濮阳大平调,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一稀有剧种,2004年经市文化局积极推荐,濮阳大平调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同年11月,濮阳大平调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优秀戏曲汇演”,荣获四项金奖。

橙@爱(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