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76年的"陇南书院"。上世纪初,学校建立现代学制,先后命名为甘肃省第三中学、省立天水中学,长期是甘肃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甘肃省教育厅评定为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天水市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前身陇南书院创建于 1876 年,书院位于州府西侧(即现秦州区政府所在地),占地约 15 亩,同年秋季开始招生。建校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 陇南书院时期,秦州成为科名之盛甲全省 ”的“人文荟萃之地 ”。辛亥革命前后,学校数次更名,1914 年改为 “ 甘肃省立第三中学 ”,从此“ 三中 ” 成为陇南研讨传播 “ 新学 ” 的中心。二十年代,南通张謇为三中题写了 “ 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 ” 的校训。 1936 年学校改制后定名为 “ 甘肃天水中学 ” 。 1939 年学校成立高中部,成为陇南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 1940 年开始招收女生。至 1949 年,学校有 12 个教学班,学生 500 余人。1953 年,在原天水县中校址扩大面积至 96 亩,修建二层工字教学楼一座,实验楼、师生宿舍百余间,同年 5 月,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十所重点中等学校之一.后改为“甘肃省天水第一中学 ”。
师资队伍折叠编辑本段
天水市第一中学
天水市第一中学
学校现有教学班54个,学生3020多人,教职工23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0人,一级教师75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8人,市级骨干教师3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近年来先后有40多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表彰奖励。
1977年以来,学校培养学生2万多人,其中升入高等院校8670名,考入重点院校3256名。多年来毕业生高考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1993年以来,有500多名学生获全国和甘肃赛区奥林匹克竞赛嘉奖。
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陇南书院旧址
陇南书院旧址
吧
吧
任其昌,字士言,出生于今天水市秦城区。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任其昌年少聪慧,发奋读书,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考取进士,授户部主事。这时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丑恶、最腐朽的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使任其昌毅然放弃了仕途可能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于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告假归里”,回到家乡天水,随后主讲于陇南书院,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寂寞而宁静的教书生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任其昌在主讲陇南书院时,《清史稿》载:“其教人先通经史,旁逮古文,尤以躬行为本”,这不仅说明他学风扎实厚重,善于因材施教,而且严于律己,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任其昌性格刚直,不尚浮华。其一生生活节俭,操守清廉。在清末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任其昌一生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本,为他的学生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楷模。
把书院当作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是当时社会盛行的风尚。陇南书院虽然不沿袭专门考课,研习举业的风习,崇尚经史词章,训诂考证的学风,但流风所及,陇南书院也不能幸免。但由于任其昌“躬行为本”、智育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陇南书院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陇南书院当时给学生制定了“立品”,即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穷经”,即熟读儒家经文,务求烂熟于心;“读史”,即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等修习课程,希望学生们通过在陇南书院的学习,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任其昌故居
任其昌故居
在任其昌主讲陇南书院的二十多年中,先后在他门下受业的学生约有千人之多。虽然书院没有专门为学生开设应举之课,但其学生考中进士或举人的仍有八九十人,更出现了刘永亨、哈锐、丁秉乾、杨润身等一代英才。任其昌以他的仁爱和智识,以他的努力和坚韧,使已遭毁败的陇东南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秦州的学风和文气也为之一变。
不以仕进,不尚虚荣,不慕名利;唯德是举,唯学是重,唯才是真,这是任其昌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陇南书院苦苦坚守的办学宗旨。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失守的消息传到天水,当时任其昌的长子任承允正在京任职,音讯皆无。任其昌忧国伤时,又思念儿孙,最终悒郁而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了一首自挽诗,表达了对家国永远的牵念和眷顾:
任其昌去世后,他的长子、清光绪二十年之进士任承允承继父志,继续主讲陇南书院,其最著名的学生当属陇上一代文宗冯国瑞。据传在民国十九年[即1920年],马廷贤作乱攻陷秦州时,派人在任承允家门口树大旗以约束其部队,凡有敢擅自闯入骚扰者,一律杀无赦,由此可见任承允在秦州的名望之盛。
岁月的流转抹去了许多沧桑的记忆,但抹不去的是一种造福桑梓、泽被后世的永远的精神。今天,当我们走进陇南书院的旧址,走进以任其昌的名字命名的士言巷,我们仿佛依然能听到当年秦州学子琅琅的读书声。那声音如此清晰,穿越了100多年的漫长时光,却依然充满质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