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近些年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淘宝村便是很好的证明。今年以来,在“互联网 ”浪潮的驱动下,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电商下乡进村。此外,政策层面扶持利好密集出台,鼓励物流、仓储、资金和渠道更高效地下沉到农村市场。而作为农村电商从业者们,也在思考怎么利用“互联网 ”这一大风口,提高土特产等商品的附加值,把它卖到更远的地方。
现状
淘宝村借互联网实现飞跃
阿里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一份《中国农村淘宝研究报告》显示,最早的一批淘宝村出现在2009年,主要包括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河北清河县东高庄、浙江义乌市青岩刘村。截止到2013年年底,这样的淘宝村数量增长到20个。而到了2014年,全国淘宝村的数量达到了212个。阿里方面认定淘宝村的标准是,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
报告统计,212个淘宝村中,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根据农村网商的家庭经营特点,按每个网店约4个从业者计算,淘宝村整体带来直接就业达28万人以上。而除了拉动农村就业,使得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之外,淘宝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普通农村相比也得到了提升。以江苏沙集镇为例,根据阿里研究院统计,2013年发往沙集镇的淘宝订单达7.8万笔,总额1322万元;其中卖家最为集中的东风村,全年收到1.6万笔订单,总额550万元。据当地政府统计,东风村2013年人均年收入达2.98万元,超出全省农村人均收入119%。
在越来越多的农村进入淘宝模式、全国各地淘宝村渐成燎原之势的同时,一些早期淘宝村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进入了破茧成蝶的阶段。在北方最大的箱包产业基地河北白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订单下降给当地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但电子商务发展则让白沟实现“软着陆”。2013年,白沟网店数量增长到8000余家,电子商务平台产生的箱包交易额接近总销售额的30%,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从去年开始,利用网上销售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白沟的商户们越来越重视用户需求和反馈,改变了原来“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环节,转而变为“销售-设计-生产”,品牌的附加值和销量都实现了新的飞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