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上年腊月三十日开始,连续庆贺数日,向有正月十五前均为“过年”的说法。
除夕,俗称“年三十”。家家户户在欢庆之中贴对联(服孝期内只贴紫对联)、门神,屋内挂年画,有的院里挂红灯,并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打满1缸水,抱足3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除夕之日,还要祭祖先、祭天地。北屋内设供桌,安放祖宗亡灵牌位或悬挂祖谱。院内设天地桌或者香台,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也有的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画像。各个供奉的神位前摆上供品,备好香烛。近中午或下午时,男子衣帽整齐,到村外朝祖坟方向作揖磕头,请祖先之灵回家过年,俗称“请家堂”。请进家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示防邪魔鬼祟入宅之忌。在院内撒芝麻秸或谷草,叫做“撒岁”,意在为财神,祖先备料喂马,人行其上谓之“踩岁”。入夜,秉烛焚香,灯光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农民为躲债外出,俗称“藏年”。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欢欢乐乐,打牌、看电视,少儿手持灯笼或小蜡烛,点鞭炮,放烟火,人人欢喜,处处热闹。至午夜子时,欢庆活动达到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霎时鞭炮轰鸣,花灯高照,震耳欲聋,长辈带领子孙烧纸焚香,祭天地、祀祖宗,酹酒祝福。而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喝团圆酒,吃年夜饭。食之前,先上供。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包饺子时放入一枚铜钱(现为硬币),谁吃到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还有的包花生、枣、栗子,主要用意是祈求早得子,人丁兴旺。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磕头钱,即“压岁钱”。 初一,为春节的主日。是日,人人穿新衣、戴新帽,早饭都比平时早几小时。饭后,街上人群络绎,男男女女,向街邻亲友拜年。在农村,从长辈起,先近支后远支,先本族后外族。当长辈的在家接待宾客,一群群的年青人来来往往,挨门拜年贺岁。相识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必相互作揖请安为礼,互道“见面发财”或“新喜”,即使平日不睦,或有什么隔阂,也各自拱手互祝一顺百顺,吉祥如意。拜年一直到近中午时结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