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光山之净居寺

家乡区县: 光山县

净居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又名"敕赐梵天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净居寺门发源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净居寺所坐落的净居山既是风光秀丽的名山,经考证为弥勒佛道场,因而这里造就的名僧也多,其中在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名流亦不在少数,可说是高徒行全国,名僧遍天涯。我们从《中国唐代佛教》、《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寺庙与菩萨》、明、清、民国《光山县志》以及海内外有关资料中得知,这里的名僧有:

慧思(公元515—577年)。南北朝僧人,净居寺开山祖师,为中国佛教天台宗三祖,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位列第四)的老师,在我国江浙、台湾以及日本、东南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圣孔丘,武杰关羽,天台佛祖慧思”。佛教天台宗是中国自创的第一大宗,流行江浙、台湾、日本、朝鲜、东南亚。他们师徒二人都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在中国佛家流派上赫赫有名。据史料记载:慧思、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东)人,俗姓李,顶有肉髻,牛行象视,《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能遇雨不湿,履泥不污,人以为神”(注:可能精于武功)。他十五岁出家,依慧文受法。人称“思大和尚”。在北地(今洛阳以东晋冀鲁豫及内蒙)因与其他佛教首领观点不一,先后四次被人谋杀未死。后因东魏和北齐战乱,于北齐天保中(约公元554年)领众徒南徙至光山大苏山结庵,为众演《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随文发解,每命门人智顗代讲。陈废帝光大中(公元567—568年)率徒去南岳,后入天台山。(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57年)寿终,时六十二岁。慧思生前既注重禅法践行,也注重义理推究,“昼读义理,夜便思择”、“定慧双开”著作多半是口授的讲义,由门徒记整理而成,如《出二十四字门》、《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无净行门》、《释论云》、《随自意》、《立誓愿文》等。据净居寺风景名胜区论证材料之一考证,慧思最早在光山净居寺结庵讲法传佛为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年),以此地为根基,在光州游历达14年之久。

智顗。陈隋时高僧,是慧思和尚的法嗣,净居寺第二代和尚,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史人。人称:“天台佛圣”。《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智顗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州(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出身贵族,其父为梁益阳侯,十八岁丧二亲,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来光州大苏山拜慧思为师,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而寂然大悟。陈太建七年(567年)学佛有成,遵师嘱离开大苏山去金陵(今南京市),讲《法华经》等,博得听众敬服。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慧辩等二十余人入天台山(今浙江省东部)建草庵,研习经典,讲学修辞九年,人称“天台大师”智顗在研究师祖慧文、老师慧思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的独立学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与辉观之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从而创立中国佛教第一大宗天台宗。该教派在当时深受朝野支持与信奉,隋炀帝为晋王时,曾请他到扬州为之受戒,受“智者大师”称号,他本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后因他的老师及师祖们也来到天台山,而使其屈居四祖的地位。开皇十五年他为晋王杨广撰《净名经文疏》,次年辞归天台山,重整天台寺,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顗圆寂,作“观心偈”,跌坐而逝,建肉身塔于佛陇山(天台山五峰之一)真觉寺内,称“智者大师塔院”供人巡拜。智顗在世时,深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的器重,尊以为师。陈灭后隋文帝杨坚下诏问候,隋炀帝杨广又尊以为师,陈、隋都封他为国师。据有关资料介绍,智?在世共造寺36所,造金铜塑画佛像八万躯,亲度僧4000余人,传业弟子32人,其中灌顶、智越、智璪等当时很负盛名;天台宗高僧辈出,到唐代苏州寒山寺住持山拾得和国际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算出天文学家、《大衍玄图及义决》的作者一行等皆名传于世。智顗著述40余部160多卷,是中国佛教在海外包括日本、台湾、东南亚作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智顗坐化后的第二年(公元598年)杨广派人按其遗图在天台山建寺,赐“国清寺”之额,以应智顗“寺若成,国必清”的谶语.这就是今日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天台山国清寺的来历。天台宗是藤牵海内外,名僧遍天涯。但究其根底,其祖庭虽在天台山,其创史人的学说奠定基础却根植于光山净居寺。这就是净居寺为何成为海外佛教天台宗寻根探祖之地的由来。

道岸(公元654—717年)。唐代律宗僧人,后与禅宗融合,亦称道岸禅师。道岸是净居寺寺院的创建者。据史料记载,他亲自主持在大苏山建净居寺,始名净居寺。《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道岸俗姓唐,世居颍州(今河南许昌),祖上历任大官,为大族,永嘉南渡,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迁居光山(时年30岁)。道岸少年好学,后落发出家灵感寺拜当时名僧文纲为师,坚修义律,深入禅慧,远近闻名,后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龙兴寺人才传法,时号大和尚。唐神龙初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卒,中宗复位为其追福,道岸被诏入朝,图形于林光宫,御制像赞,于内道场设斋,为中宗受菩萨戒,并历任白马寺、中兴寺、庄严寺,荐福寺、冈极寺纲维总务。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道岸辞还光山,于大苏山度人置寺,曰“净居寺”。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道岸圆寂于绍兴龙兴寺,道俗执丧盈万。道岸一生颇有创树,对净居寺贡献也最大,除兴建净居寺外,还在大小苏山广植厅花异树,美化环境,装点关山。传说如今寺门前尚存的一排五株唐柏和银杏,皆为道岸同定易二和尚合栽。

慧门(公元1626—1686年),法号智胜,四川南充县人,俗姓李。幼年出家,十五岁至赣州宝华寺受戒,后从焦山破和尚得曹洞正法。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因礼少室(去登封少林寺)过光山,见大苏山道场颓废,曰:“祖庭陵替(衰落)山僧之咎也。”为葺理居一年余,旋赴歙(今安徽),转黄檗,力出广长舌,遍说十方筹措,邑令重 其戒行,重延住持。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乃发大愿募粒,磨杵团纱,艰辛喻岁,鼎建后大殿,各五楹,东西禅房各倍之,使净居寺佛宇僧舍次第焕然,法像庄严,金壁辉耀。如是僧徒云集,宗风大振。卒后,众僧为其建“舍利塔”于苏谷口,现净居寺佛殿院内尚有《重建大苏山梵天寺慧门禅师行繇碑》一道。如果说:道岸是净居寺的缔造者,那么慧门可以是重振净居寺佛事活动,促其兴旺的杰出功臣。因此,道岸、慧门都是历史名僧,也都是对净居寺卓越贡献的佛界名流。

除此之外,由于净居寺是名山、名寺、名景、名胜,因此古往今来一些名人也纷至沓来,有的观光,有的揽胜,有的拜佛,有的抒情作赋。真可谓是名人荟萃,繁星灿烂。

苏东坡。关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因已为世人所知,所以这里就不加详述,只将其在光山的游历予以介绍。苏东坡在从狱中释放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途径光山慕名来净居寺,在净居寺有“读书台”和《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他两次来光山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考,苏东坡在落难时不仅到净居寺,而且与净居寺特别有感情。的据史料记载: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当时正值初春,他从汴京去黄州,路过光山净居寺时,看到该处山色秀丽,森林茂密,好一派风光,就在这里停留休息。他盛赞净居寺风光,在净居寺滞留期间,经常在寺前大银杏树下读书,曾赋诗:“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他与净居寺和尚经常研究写作技艺,建立了深厚情谊。为此,净居寺和尚为他在寺后半山腰林地筑了“读书台”,至今遗址尚在,并在此留下了璀璨的诗篇。以后,他从黄州回汴京时,又途径光山,并将湖北农民拔秧坐的木马赠送一张给光山县令。传说以后光山农民用的秧马,就是仿造苏东坡从湖北带来的。由此,可见大诗人苏东坡与光山净居寺的特殊感情。“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的诗句,就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留恋净居寺的浓厚感情。苏东坡在净居寺的活动和他的“读书台”,使净居寺的知名度大提高。

黄庭坚(公元1054—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他的诗,锤炼字句新奇挺拔,反对平庸,是江西诗派的首领。他的字,以侧防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此人曾慕名前来过净居寺。净居寺《记梵天寺后裔僧俗复兴序碑》刻有:“道生鲁直真人”即黄庭坚,来过净居寺,清乾隆《光山县志》净居寺图说:记有“黄文节”(黄庭坚谥号)名。黄庭坚来光山时留有《新息渡淮》七律一首:“京尘无外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落日江南采苹去,长歌柳浑洞庭诗”(此诗载于《乾隆县志》)。

王相。字梦弼,别号觉轩,光山人。明正德戊辰(公元1508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赠光禄少卿。他是来净居寺观光以后曾留诗一首,气势恢宏:“风景南来属大方,乘骢步月陟高岗;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宋文章;读书台畔徘徊久,仿佛当年事未忘。”从这首诗看王相才华横溢,文思不凡。寥寥数语既刻划赞扬了净居寺的风光,又描写了净居寺建筑的古远,同时还久慕苏东坡的人品,对当年受冤屈寄予了深刻的同情。王相来净居寺和他的诗给净居寺增添了不少光辉。

王家士。字汝希,王相之子。光山人,明正德丙子(1516年)中举人,后被聘到书院讲学。王家士多次游览净居寺,而且每次都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是扑下身子,在这里住下来搞调查,逐景逐台作诗,游净居寺名人数他诗作得最多。

村中佑生,日本大正大学法人、佛教学部长。1988年7月31日下午率日本ZZ—DCHO729团(即“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十三人到净居寺参观访问。该团成员由学习、研究、信仰佛教天台宗的信徒组成,其中有大学教授一人,讲师三人,研究生一人,寺庙副住持二人。该团来净居寺主要是参拜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足迹。当时净居寺87岁高龄的空五和尚(杨绍兴)会见了该团全体成员。该团团长村中佑生说:“我们第一次到此寻根探祖是为了促进中日友好和保卫世界和平。”空五和尚说:“为中日友好,我么欢迎日本客人来访。”村中还说:“在日本,天台宗的信徒很多,我们回去后要详细汇报此行情况,以后会有很多人前来这里参观。”以上事例说明净居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是高的,是名人荟萃的宝地、胜地。

名家的到来也使净居寺成为诗城乐地.诗、文、碑刻并茂,史称豫南“诗城乐地”。净居寺最雄伟的建筑要数大雄宝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梁画栋,远吞光州,近映池水,与两厢僧舍呈辅势。广殿相连,厢房四抱,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宋朝神宗皇帝御题“敕赐梵天寺”,门额镶嵌于山寺门前,数株参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异树立于门前,周围景观,自然棋布。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古碑林立,多是历代名人赋诗刻于碑上。从“万里览名胜,独爱苏山清”、“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警人口实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宗文章”、“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说明名人雅士不仅抒发情怀,赞扬净居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且景仰缅怀东坡才学,同情其遭遇。净居寺景多、诗多、碑多、名人多,现有碑碣数十块,诗有明代监察史王相《游净居寺》,明进士山东巡按御史熊荣《陪先师王侍御游净居寺次韵》,明东阿知县李逢阳《游东坡读书台》。以上事例说明净居寺不愧为豫南的“诗城乐地”不仅为美丽的风景区,而且以其文言艺术的魅力倍增光辉。。这么美丽地方你心动了吗?心动就快点来吧!

李钰(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