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国高考首日,近千万名考生鼓足劲儿在此一搏。上午8时45分,郑州四中考点,考生们陆续进场完毕,一位学生家长却拿着准考证在考场外失声痛哭:她本该参加高考的儿子不见了。
这位母亲说,她的儿子在74中上学,今天要考试,可昨晚还在玩游戏,她忍不住骂了几句,没想到惹恼了儿子。今天一早,她发现准考证在家放着,儿子却不见了踪影,便急忙赶到考场。然而一直等到开考铃响,也没见到儿子的身影,儿子手机也一直处在关机状态。这位无助的母亲忍不住在考场外大哭,自责不已。
文/庞雅琳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中国,高考不仅是万千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的重要转折点,它也承载了无数家长在教育路上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从平日的辞职为陪读、上下学接送和花钱请家教,到考前准备补脑大餐、预定考场边的酒店房间和在考场外焦急等候,许多家长看似比孩子还要对高考成绩着急和操心,以至于不少“任性”的考生在与家长发生冲突之后,完全不顾自身前程而选择了“赌气”弃考。笔者认为,参加高考与否、考得好或者坏,这都是学生一人需负起的责任和承担的结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