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面积7413平方千米,人口542万,辖1市5县4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袁世凯墓、曹操高陵所在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发 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 这里流传着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故事。 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
在25000年前至约1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带已经有人类居住,安阳县小南海的小南海洞穴遗址可以证明。该洞穴遗址位于小南海西南的北楼顶山山腰上,坐西朝东,洞口约3米多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曾对洞穴进行发掘。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将此称为“小南海文化”。
上古的三皇五帝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建都于今安阳市内黄县境内,在位78年。
殷商后期,安阳是商都殷墟。早期的商王朝频繁迁移都城。据史料记载,一共进行了13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位于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今安阳市区西北)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商朝都城迁殷后,殷成为此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伐商纣,发动了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殷亡。近代,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后母戊鼎)、50多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
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安阳”一名始于战国。其说有二,《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安阳”一名始见于史册。另《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王)攻邯郸,不拔,去……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即“安阳”之名是由“宁新中”改。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大致属邯郸郡。始置安阳县。秦末属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初年,废安阳县并入荡阴县,此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邺,即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市北郊)。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范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范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