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小吃汇总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潮汕小吃历史悠久,是广东省汉族饮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汕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小吃不仅为本地人所喜爱,在外地也是脍炙人口的。

对待吃,人们向来有两种态度,一是“好吃”,二是“吃好”。“好吃”是讲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种享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吃好”,是要吃得饱,并且要有营养,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小吃是属于“好吃”的食物。什么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儿,也即“点心”,点到心而已,不会点到肚子里。面对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质,只求其美味。从这个角度上看,纯粹意义上的美食,应该是小吃一类的食物。
过去,潮汕人习惯用“吃好未”来跟人打招呼,这说明那时有没有吃的是一个问题。如今,可不大有人这样跟人打招呼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调了。

鱼丸和肉丸一样,也是潮汕著名小吃之一。吃鱼丸子之俗,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楚平王喜鱼,每餐无鱼则饭食无味。楚平王生性残酷,一旦不慎梗了鱼骨、鱼刺,就下令杀了厨师。一天,有个新厨师自忖难以幸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鱼泄愤,谁知这一剁,却奇迹般地使鱼肉与鱼骨分离。新厨师就用这些无骨的鱼肉泥搓成丸子给楚平王吃,竟得到楚平王的赞赏,从此厨师得以免除厄运。后来,随着楚平王南迁,这种食俗便流传到潮州。

潮汕民间做鱼丸向来都是手工。一般比较大的鱼,都能做鱼丸,但是上乘的材料当首推肉质松厚的大白鳗。鳗鱼洗净上砧,斩头去尾,切肚起皮,用牛耳刀把晶莹的鱼肉细细刮下,再铲落陶钵,用手频频拍打。因此,制鱼丸又叫“拍鱼丸”。拍打技术是制作鱼丸的关键,拍打动作要均匀有力,次数要多,一般拍打上千至数千下,鱼丸才会爽脆。拍打完,加上适量精盐,少许雪粉拌匀,然后抓起一把鱼酱握在手心,用力把鱼酱从食指与拇指箍成的小圆圈中挤出来。鱼丸表面必须光滑才算拍打功夫到家。挤出来的鱼丸放在清水中浸,后连同水放进锅中,用旺火煮至70~80'C后转为文火,直至将近水沸时捞起即成。

“蚝烙”是潮州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小食。“蚝烙”实际即是“蚝煎”,因为潮州的“烙”,实际即是潮菜烹调方法中的“煎”,“蚝烙”这款传统小食,历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镇各地,制作“蚝烙”的小食摊已经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民国初年,位于潮州府城开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这一小食铺,专门经营“蚝烙”,其制作的“蚝烙”特别好吃。原因是因为泰裕盛老店,在选料上十分严格,专门选取饶平汫洲出产的珠蚝,采用优质雪粉,甚至连猪油都要用本地猪的鬃头肉煎出来的猪油,制作的每一步骤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蚝烙”,具有特别鲜美的蚝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软。由于泰裕盛老店制作的“蚝烙”口味特别诱人,故在当时名噪整个潮州地区,持续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在抗日战争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脚和宫仔巷头,分别有外号称为“人龟”和“赂树”的小贩煎“蚝烙”出卖,据说此二小摊煎“蚝烙”功夫相当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专门点火制作,味道特别可口,在当时也曾闻名潮州。
蚝烙
蚝烙
“蚝烙”的传统做法是,先热锅放人猪膀放下葱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匀地倒下,煎成圆饼形,约有一厘米厚,至生粉水刚熟成形,即把蛋浆均匀淋上,再在上面放蚝(用粉水上浆),腊肉丁等,略煎,用锅铲切成四角,从锅边再注入膀,翻过来继续煎至外香脆、内嫩滑。“蚝烙”的酱碟是沙茶加鱼露。
以上做法是传统做法,一般煎制蚝烙,都是取鲜蚝250克,用清水漂洗干净,调入雪粉100克,加入葱珠、味精、鱼露、适量清水,搅拌均匀,热锅放入猪油,倒入鲜蚝雪粉水,待煎成圆饼形,再把鸭蛋打散淋在上面,继续煎至两面酥脆成金黄色,装盘即成,以芫荽叶点缀。煎“蚝烙”如单纯用雪粉,口感柔软,但较难成形,如要“蚝烙”较硬身,可在鲜蚝雪粉水中加入适量粳米粉。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的豆制品。普宁豆干的吃法有煎、焗、炸等。

彭昕翔(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