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非去不可的名园之董永公园

家乡区县: 孝感市孝南区

佛进入一处仙境中了。七尊仙女塑像,神态婀娜、趣味横生。出瑶池大门,走上槐荫岛,便见“槐荫树”。槐荫树种植在槐荫岛中央,其整个位置也位于公园中央。它四面环水,东有拱桥与孝子祠相连,西与鸳鸯楼隔池相望,南过分丝桥可达涤丝亭和“饭山”,北与“百步梯、升天台”遥相呼应,跨达理丝桥,还可通往“瑶池仙境”。岛上虽没有奇特的建筑,但与各处景点关联照应,环境悠美,在地理位置上形成连接各处景点的枢纽。正如同槐荫老人在董永故事中的媒介作用一样,槐荫树过去曾为董永与七仙女牵了红线,今天又为游人架起了通往故事中美好意境的鹊桥。站在槐荫树下,面向北方,可看到“升天台”的全景。升天台上怪石林立,烟雾缭绕,踏上“百步梯”的红男绿女,在怪石丛中若隐若现,真象是漫步在天宫之中。相传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押上“百步梯”,强行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董永气昏倒地,七仙女悲愤交加、寸步难行。每行七步就要回首呼唤一声董郎!难怪建设者们把百步梯造成七步一组。董永被七仙女的连声呼唤叫醒过来,匆忙奔向升天台,由于他心急如火,一时找不到百步梯的台阶,这时七仙女已押上台顶,借着袅袅青烟,含恨离别人间了,可怜的董永只有在山脚下苦苦呼喊,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一具孝子石,游客们如果细看升天台山脚的一块大青石,其形象是董永的样子。再看看升天台的怪石林中,似乎隐约可见七仙女和天兵天将的形象。人们观看了这些景象,自然会在心理上受其悲愤情绪的感染,为董永鸣不平。继续往前走,跨过分丝桥,来到“饭山”前。一块石碑立在饭山南面,碑名为书法家王书成所写。游完全程感到各景点的布局连贯而完整,紧扣故事情节,使人步进景移,思绪联翩。人们对董永故事的爱慕和追求,都通过这连贯的建筑艺术,把游人带入了一个新的意境,置身于董永故事之中了,仿佛已见到董永那勤劳朴实的身影,已见到董永和七仙女在槐荫树下三拜红媒和男耕女织的幸福憧憬,也仿佛见到傅员外那幅刻簿奸滑贪得无厌,最后打赌失败的狼狈象。真是人在景中,心在景外,陶冶情趣,其味无穷。  当然这一布局,较多地注意了群众审美心理的节奏。发挥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深沉、含蓄、流畅、淡雅的审美特点。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犷野对抗的建筑。这如同我国的传统文学审美一样,乐而不狂,哀而不怨。这一组群建筑就象一曲民族音乐,轻松、舒展、悠美、明快。它根据群众的审美心理要求,力求处处有新味,景景情相连。把空间的变化融合到了时间的延续中,既让你入景、又让你出画。既催你前进,又留你漫步。使你充分体会到轻松闲逸之情感。

当然,更能打动人的还是董永公园建筑注意了意境的创造。它不是单音节的亢奋,而是通过复音和弦来透过外部的形式、造型,引起各种美妙的联想。建筑意境就是通过建筑形象来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激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来开拓意境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审美欣赏的目的。董永公园较突出的意境创造有如下几个特点。

含蓄:人们来到董永公园的大门前,就可看见一座古典悬山式大门,红墙绿瓦,龙脊翘檐。它既不象牌坊式大门那样穿透、空荡,也不象庙门式门楼那样狭窄封闭。它有三副朱漆大门,上有彩绘门额,下有朱漆门坎,门上还有炮钉铜环。两侧的红墙上有两个梅花式漏窗,门前还有一对青石狮子。狮子前面栽植两株广玉兰花木,这景色就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门内的一座大假山,它模拟孝感市最高的双峰山,峻峭挺拔、层峦叠障、沟壑纵横、三跌瀑布。在布局上起到了传统园林庭院女墙屏蔽的作用。从门外看去真是“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进得门来,又感到山势挺拔如似此间有难诉之情、有不尽之意,使你思绪万千,游兴大发。

肃穆:过假山,绕花廊,就可看到“孝子祠”的醒目门楼。黑瓦寿脊、粉壁花墙,黑白对比鲜明。黑白色在我国历来都是庄严肃穆的含义的。董永作为一个农民,用这种色调极为适合他的身份,对于人们崇敬的对象,又是极为符合群众朝拜瞻仰心理的。祠堂前有五十米长、三米宽的古砖铺砌的大道,道旁栽种着排列整齐的碧翠塔柏,直通向祠堂大门,这环境加深了游览者的崇敬心理,产生了一种绝妙的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进孝子祠的大门,董永和七仙女满工回家的巨型塑像耸立院中,整个庭院规整洁净。大庭里陈列着董永生平介绍及有关文物。庭院四周的长廊漏窗上嵌刻着我国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的浮雕,烘托了敬老尊贤的气氛。

悠雅、恬静:在孝子祠的西侧,有一座槐荫岛。岛上长着一株古老的槐荫树,槐荫树下绿草茵茵,四周水边点缀着奇花怪石,还有供人休息的石桌石凳。东有拱背桥与孝子祠相连,南有分丝桥与涤丝亭辉映,西有理丝桥与鸳鸯楼相望,曲桥映水,柳暗花明,颇有些山村野趣。正象古诗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样,使人感到悠雅恬静。

朦胧:饭山在这一组群建筑中,算是简朴的。它是一座土丘,虽不算高,但起到了隔离各景点的作用。山不算奇,有典则名。董天保一碗饭压住十三太保的故事,这朴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使人对此山的来历秘从心起,捉摸不透。许多游人为了解开这个谜,还围着饭山寻找十三太保的踪迹,揣摸董永的儿子董天保是怎么治住十三个财主崽子的。当然,建园者更是从吻合人们欣赏心理中某种神秘感而表现出一种朦胧的象征意义。

奇巧、圆满:在鸳鸯池边的一座鸳鸯楼,其建筑造型就很别致,上面的一对连体阁楼,相互依偎,恰似董永夫妻相亲相爱。楼下水榭尽头的子亭,正似他们的爱子——董天保在戏水。这座建筑物成了人的化身,一座鸳鸯楼象是一家人,既圆满又奇巧,它正合于群众的审美心理。人们看戏,都喜欢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主要人物总是希望得到圆满的结果。这一建筑就是通过表现董永夫妇恩爱得子的美满形象,来唤起人们愉快、轻松的情趣。达到了故事、建筑、审美者心理高度统一,表现了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审美理想。

动中有静:进入瑶池仙境后,七尊仙女塑像直入眼帘。隔着瑶池观看那神态袅娜的仙女,体态轻盈,各有所思,呼之欲出,入神入画。一池之隔,可望而不可及。真想隔岸一呼,但欲言又止;想拂水一戏,又转凝不决。是啊!仙女出浴,美妙绝伦。虽是还在眼前,却又思在天边。刚才这里兴许有过一场戏水打闹,现在却又象快门凝迟。她们分明是嬉戏在瑶池边的仙女,却又是人工制作的一组塑像。似乎在天池,却又实实在在在人间。其妙在及与不及,似与不似之间。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无实有,虚实相影,变化与常规,始终与重复,仙与俗、动与静、形与神、损与盈,皆妙在变化之中。这一般并不繁杂,并不漫长的游程下来,却有着难以言喻的获益。其真妙还在于它深深领悟了董永故事的阴柔美的真谛,处处溶和了广大人民群众心理情趣,紧紧抓住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主流,因而尽得其妙、深得其巧、大得有益。中华民族文化千年积累,深精无比、得其神髓,则何不游刃而有余呢?

董永公园的建筑,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美、阴柔美、内在美、含蓄美的本质表现出来了。也把善良、朴实、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优良品质流传下来。人民世世代代热爱董永,人民群众在观赏这个美的环境中受到健康向上的教育,获得心灵美的熏陶。董永和七仙女,在天之灵,如果有知,怎不含笑九泉呢?

张晓聪(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