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是土家族聚居地,土家民俗民风很浓,形成了具有特殊魅力的土家饮食文化。
石柱人喜吃酸、辣、酢, 大块肉、喝坛子酒,家家都有酸菜缸,顿顿不离酸菜和豆豉、豆腐乳。土家人用阴米茶、醪糟、煮腊肉、堆豆腐来招待客人。
土家族人对食品的称谓特别注重形象性。玉米,称为“包谷”;土豆,称为“洋芋宝”;泡菜,称为“酸咸菜”将粮食加工成粉,再做成块状、团状或扁圆形的熟食品,石柱土家族人则统称为“粑”,糯米糕,称为“糍粑”;汤圆,称为“粑粑儿”;玉米糕,称为“包谷粑”……用蕨根粉做成的糕点,被称为“都粑”,在文字表达上,人们也写成“都巴”。
“寺院坪的米,野鹤溪的鱼,银杏堂的饭锅巴,岩峰寺的豆张皮,马武坝的酸酢鱼。”这是对石柱特色饮食的描述。
悦崃寺院坪的水土特殊,所产的大米糯性好、营养高,特别是两个贡米田所产的大米至今依然作为贡品而名声远扬。银杏堂的和尚用临溪一带所产的大米做饭并加许多油酥成香脆的饭锅巴以改善其吃素的口味。随着南来北往,传经取经的和尚的流动,便将银杏堂斋堂所产的饭锅巴扬名开来。下路岩峰寺盛产黄豆,当时的尼姑以其为原料做成的豆张皮十分可口。马武坝的深山峡谷泉水中出产扬鱼,当地人将吃不完的鲜鱼泡成酸酢鱼,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嘴里。
“主人摆上九大碗,待客还有老白干,新郎新娘共同醉,幸福相爱一百岁” 这是说吉利、贺新婚的饮食言子。
“九大碗”是土家人会头上的席面,以猪、牛、羊和鸡、鸭、鱼肉为主,有扣碗、烧白、蛋皮条、酥肉和豆腐裹等菜肴。新婚喜庆是一定少不了酒的,石柱土家人就习惯于把结婚称作“过酒”。
“白塔对乌塔,发财不过杨开甲,请个先生叫徐大麻,动且就把柬子发,剩的冷饭就把糟糟发,剩的冷肉就把坛坛酢,如果请了你不去,大斗收租黑心刮。
从这首流传在桥头坝的民间诗歌的第五、六句可见,石柱人有发涝漕、制酸酢肉的习惯,另外还有泡酸咸菜、泡盐蛋、制霉豆腐、晒阴米、晒南瓜片、炒玉米豆、炒盐黄豆、炒洋玉块红苕丝、包面海椒和炕腊肉等饮食习俗。
“两手一捞心莫慌,先把席上菜扫光。喝稀饭要旋边边,吃干饭莫打坤吞。”这首打油诗是石柱民间的所谓吃饭技术。
在座席的时候,席上无短手,得先吃自已喜爱的菜肴,如果客气,很快就会被别的捞菜大王吃尽。吃稀饭时沿碗边喝就不会烫嘴巴,吃干饭的时候如果囫囵地嚼两下就吞下会被噎住,反而会降低吃饭效率。
广受好评的石柱土家美食有野生菌子宴、腊蹄子、都巴粉、鲊海椒炒腊肉、洋芋饭、倒流水豆腐、石柱咂酒、阴米茶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