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州

家乡区县: 安阳林州市

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地图坐标为东径113°37′-114°51′,北纬35°40′-36°21′。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山西平顺县,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 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

林州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取隆虑山名置“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避殇帝刘隆名讳,改隆虑县为“林虑县”,金贞祐三年(1215年)林虑升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林虑县为“林县”;

1994年1月24日,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林州隶属中国河南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是红旗渠的故乡,同时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100.4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82.61万人(2009年)。

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2009年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第八位,GDP总量2,718,820万元(折合398,012万美元),人均GDP为32,853元(合4,809美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20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全市辖4个街道、13个镇、3个乡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府驻开元街道。

林州人民常年在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林州建筑”,是著名的建筑之乡。

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和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文化历史折叠编辑本段
林州历史悠久,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赵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山取名,称之为隆虑县,因避殇帝刘隆名讳,改名林虑县。金贞三年(1215年)改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改为林县。民国29年(1940年)3月划分为林北、林县两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民国32年(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辖。民国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县合并,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划归河南省,属安阳专区辖。1958年4月属新乡专区辖,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辖。1983年撤归属安阳市辖。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县级林州市,还归属安阳市下辖。

现代发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红旗渠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华儿女。林州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全市正在努力推进发展第四部“美太行”。

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0.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8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22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後知後覺。(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