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周王朝时,枣阳地区为唐国,属楚地小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枣阳地区始设蔡阳县,属南阳郡管辖。东汉改舂陵为章陵县,隋仁寿元年改广昌县为枣阳,沿用至今。枣阳是汉更始帝 刘玄、光武帝 刘秀故里,被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的宝地,素有古帝乡之称。距今六千多年的 雕龙碑遗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交融;迷雾重重的战国楚墓九连墩展示了楚文化的魅力;千年古刹白水寺讲述了“光武中兴”的历史。
枣阳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英雄辈出的热土。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导致天下大乱,以刘秀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打败了王莽的部队,建立了东汉王朝,削平了地主豪强的武装割据,恢复了中国的统一,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限制豪强霸占土地,减轻赋税,免除部分县的徭役,兴修水利。对各级官吏实行考察黜陟,罢免贪官,改任良吏;精减官员,裁并四百余县。在中央则加强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系列的举措,使遭受战争创伤的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被史家称为“光武中兴”。
南宋时期,枣阳为抗击金兵入侵的前沿,抗金名将孟宗政等人在此多次率兵击败金兵的入侵。明朝末年,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先后在枣阳战斗过,清朝末年,白莲教、红巾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都在此留下战斗的足迹。
民国期间,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1922年就加入中国 共产党、曾赴法国、苏联留学的程克绳于1925年6月在枣阳琚湾程坡程家三房庙建立了枣阳乃至鄂北第一个中*小组,从此点燃了鄂北革命的烽火。建国后,曾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顾委常委位置上的黄火青同志青年时期就在枣阳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党、团组织,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解放军--刘邓大军解放了枣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