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民间婚事

家乡区县: 安阳林州市

八、 摆柜
迎亲前一天下午,女家婶、嫂、姐、妹等4至8人(人数必须成双)携带新娘的单衣、棉衣、床单、梳妆匣子、两双鞋等至男家,将所带物品放在箱柜内。然后上锁带走钥匙,这种礼仪,民间中“摆柜”,意在看看男家准备怎样,并为新娘送去衣物。男家招待摆柜人,宴毕,付给摆柜钱,以表谢意。
九、 开脸
又称“净面”,是1949年以前林县民间的一种嫁女礼俗,多在出嫁前一二日进行。开脸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红线相绞,为等嫁女拨尽脸上的汗毛。
十、 迎亲
迎亲,是婚嫁的中心环节。林县民间叫“娶媳妇”。是日,男家剪大红双喜字贴于洞房、中堂和大门上,并剪小红喜字若干,贴于窗牖、门户和器物上,增加喜庆气氛。“双双喜”安并连,比喻新婚夫妻互敬互爱,白头偕老。双喜字式样很多,民间艺人有的将其装饰,以花卉表现喜这神态,如花似锦,繁荣蓬勃,给予人们以清新美感,贴于新房更感火红、热闹。娶亲之家门前张灯结彩,红色喜对分贴两旁,门顶彩楼上红旗飘飘。院内铺陈有“打鸿”礼品。香案上放一斗装满玉茭和其它杂粮,红纸封面,斗内按金、木、水、火、土方位插五色彩旗。旁边放一面镜子,一杆秤,意为光明正大,称心如意。全家老幼胸挂红布条,喜气洋洋,林县民间婚事胜过重大节日。
迎亲队伍分前锋后师,依次行进。前锋负责挑盒子和跑红,抢先一步至女家报信。盒内放有一礼(此礼品互转,至婚后叫三时送回男家),一束新娘戴的花朵,一付“离母”帖和一付上轿帖(内容是上轿方位和禁忌等),二块红布(一块是新娘的蒙头巾,一块是跑红布),米面各包、棉花管两个(祝福丰衣足食),食盐两包(意为夫妻言和意投),石子两包(表诚心实意),艾一束用红线缠绕(表示夫妻恩爱),钱两包(多少不限,祝进钱发家),大肉一块,民曰“离母肉”。
三声铁炮响过,唢呐高奏,鞭炮齐鸣,彩旗招展,新郎披红戴花拜过天地,由婚总(民间称背钱袋人为迎亲总领管)引至彩色轿前上轿(1950年以前多用两项顶花轿迎亲)。迎亲队伍来到女村头时,点放三眼礼炮3声以报信息。女家听到礼炮声后,按照分工马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待听到迎亲队伍到大门外的吹打声时,由一老揖礼相迎,厅宴招待。新郎正座,陪客居右,霎时宴始,三盘四碟陆续上端,围观人不知其数。宴席虽盛,但被女家婶、嫂、姐、妹们拥挤逗嬉,夺筷推碗,闹得新郎面红耳赤,往往食不饱腹。女方还将新郎锁在屋内,要端席钱、上轿钱等,不给则不开锁。待出钱开锁后,婚总管要装女家一双筷子、一盘面花(意为添富),俗称“偷筷”。宴待期间,新娘的母亲、伯母、婶子等辈份要对新娘反复叮嘱,多是教女儿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快等类话。尔后还要叫新娘吃顿离家饭,新娘要吃一半,留一半,意在婆家娘家都有余。行至院中,礼拜后,女家给新郎披绿挂镜,示其前途光明。新娘首饰头上戴,身穿红衣裳,鞋里放铜钱,红布蒙头上。鞭炮响过,新娘拜辞父母,坐到一个椅子上,林县民间婚事由两人抬着至轿前,按上下轿方向入轿。女方有4人跟随压轿,鸣炮3声,即告起程。新娘父母或叔伯挨轿送至村外。若轿遇寺、庙、碾、井时,跑红人要用红单遮住。花轿越桥穿洞,过十字路口,均放三眼炮,或以鞭炮代替。路上新人相遇,要互换礼物(如换红花),并放鞭炮一挂。一路缓行,轿不落地。
花轿进村后,迎亲队伍穿街过巷。这时新郎的亲朋好友或与新娘关系密切的人,要买一挂火鞭,到轿前点放,俗谓“助鞭”,表示对新郎婚事的庆贺。花轿至家门落轿时,一人手持谷草把子点燃,绕花轿(新娘座的)三周,并把米醋浇在烧红的犁铧上,冒出热烟,称“浇醋丹”,认为可以驱邪,然后两年轻妇女将新娘从轿里请出,让新娘怀抱古书,搀扶着行至门口(属相相妨者忌搀,孕妇忌搀)。进家门时,芦席铺地,骑马鞍,跨犁铧,大伯子向新娘头上撒五谷(谷、高梁、麦、红豆、杆草),一边撒一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财富满家门”。
迎亲形式1950年以后有很大变化。坐轿改为骑马,路近改为步行;1970年以后,以骑自行车为主;1980年以来,好些人家用汽车迎亲,有的大小汽车少的四五部,多的十几部。其它旧仪式也革除了不少。林县民间婚事
十一、拜堂
新郎新娘行至院中,鞭炮齐鸣,乐队奏乐,夫妇双双拜天地,叫“拜堂成亲”。若新婚夫妇属相有妨,拜天地时要用被子界开,民间称“隔山拜天地”。拜毕,将新娘搀入洞房面向“喜神”方位,给新娘修面整容,梳头结发,俗曰:“新人上头”,从毛头闺女成为正式媳妇,“结发夫妻”由此而名。给新娘上头的妇女要唱上头歌:“一拢子,二拢子,拢的女婿戴顶子(做官);一拢金,二拢银,拢来娃娃一大群。”然后小姑手持红衣抛向空中,一面抛一面说:“一挂金、二挂银,三挂新娘贵子生,挂住裱儿,得个小儿,挂住里儿,得个女儿(指衣服里和表)。”一般都能挂住衣服和外面。唱毕,众人离屋,让乐班内一吹笛人进屋向新娘连吹3声。俗谓“吹白虎”,又叫“安白虎”。
女方4个送亲压轿的,俗称“把轿”。其中舅家1人,本族3人。把轿人装着新娘柜上的钥匙他们到男家门前时,被一老者引至宴室,由老人陪着赴宴,民间称此老人为“陪客”。宴会进行中,新郎由家人领着向把轿人行大礼,感谢他们对自己妻子的关照。这道程序叫“女婿上拜”。宴毕,把轿人要去新娘住室安慰一番,把所带钥匙交给新娘,辞别返家。
午饭一毕,新郎新娘要同到天地前磕头礼拜。众人给父母往脸上抹黑,并拽至天地旁坐好,在主持人倡导下,新婚夫妇先拜父母,次按家族亲友辈份依此叩拜,受礼人给叩头人钱。
十二、闹洞房
a5f0e080f3b13f5b.jpg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灯,早早抱学生。送罢灯,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开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过去宾客闹房时,中扮花脸,或足着手,说笑后,逗俗兴的多,以哄堂一笑为足,意义不大。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1950年后闹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种难题,让其回答,文明礼貌,妙趣横生。也有的对新娘戏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为抵制戏弄,常以糖果抛撒闹房人。闹房结束后,还要让新娘擀面条,制作子孙汤,认为可白头偕老,林县民间婚事子孙满堂。新娘接着喂牲口,象征接替家务,同心协力,共同致富。床铺由长辈给铺,多为男性长辈从之,边铺边道:“老公公铺炕,子女两行。”最后,小姑送去尿盆。
洞房花烛夜,长夜燃明灯,新娘开柜,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窗外偷听的耳贴墙壁,若得其一言半语,常为人们传扬多年。
十三、拜祖坟
迎亲过后,要拜祖坟。由叔嫂们引新郎、新娘携带祭礼鞭炮,去认宗拜祖,告慰亡灵。这个习俗,多是迎亲日下午进行,唯东姚乡将此程序放到了婚后第二天做。
十四、叫新娘
婚礼第三天,女家哥嫂携带迎亲时的那份礼品前来叫新娘,俗曰:“叫第三儿”。叫新娘来回均要走迎亲时的那条路,不许改变。民间有“三天不走两条路”之说。新娘回去住7天,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送到婆家住8天,也有回三对九之说。至此,迎亲程序全部结束,此后即可自由往来。

後知後覺。(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