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是汉光武刘秀故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积,民风淳朴。湖北历史上出了两个皇帝都是枣阳人,一个是更始帝刘玄,一个就是光武帝刘秀,枣阳素有“帝乡”之称,即渊于此。说起枣阳的乡风民俗和地方文化,还要从枣阳历史文化资源谈起。 雕龙碑,是枣阳境内距今约6000年以前古人类遗址,曾经轰动一时,其中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品。其原始村落推拉式古建筑,在国内首次发现,其文化特征是南北文化交汇典型代表。位于枣阳吴店镇的九连墩战国古墓,被誉为2002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乐器、礼器、兵器及车马坑、竹简,在国内十分罕见,该古墓的发掘,不仅揭示了枣阳在“随枣走廊”和中原腹地的战略军事地位,而且用实物证明了枣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现在的枣阳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坦诚,又有南方人细腻、聪明,这大慨与古文化的熏陶和继承先贤的遗风有关。 南北文化交汇的典型代表雕龙碑,楚天绝伦战国古墓九连墩,骑着牛当了皇帝的汉光武帝刘秀。这三件让枣阳人受用不尽历史文化宝藏,为枣阳这块皇城厚土注进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的枣阳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在创造物质财富,编织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把浓郁多彩的地方文化潇洒地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枣阳地 处鄂西北这里南北气候兼有,物种丰富,是“水果之乡”。不仅盛产北方的苹果、梨子,而且特别奇特的是南方才能生长的柑橘,在这里也能自然生长,再往北就见不到了。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才形成了枣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枣阳人南北兼备独特格性:坦诚厚道,聪明睿智,讲礼义,重情感。 在枣阳以面为原料的熟食,更是比比皆是,象馒头、炸馍、油条、麻花和各种汤面等。特别要提的有两样,一个是枣阳的“彭家酸浆面”,这是象什么阳春面、炸酱面、烩面所不能比的。吃起来满口生香、肥而不腻,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再一个就是“锅巴溜”,制作工艺虽然并不复杂,就是用木柴将农家做饭的铁锅烧到一定的火候,用鸡蛋和上好的白面绞拌调成面糊状,然后顺着锅把面糊溜下去,加入葱姜蒜,用清水烧开就可以了。 大凡到过枣阳或是接触过枣阳人的外地人都知道,枣阳人对酒的“顶礼膜拜”,枣阳人仿佛把自己文化和情感统统融到酒里面去了。在枣阳北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酿制黄酒的习惯,据说在雕龙碑古人类遗址中就有酿制黄酒的秘方。枣阳黄酒是用无污染的糯米和蜂蜜酿制而成的,喝了之后上下通气,健脾养胃,和血养颜,是上好的滋补保健佳品。枣阳人喝黄酒不是用杯子喝,而是用碗喝,不是喝一斤两斤,而是一次喝几十斤。那种“喝到醉时还嫌少”的酣畅与潇洒,足以让外人叹为观止。枣阳悠久的历史,厚积的文明,淳朴的民风蕴育了枣阳的地方文化。枣阳丰富的地域文化也活龙活现的折射出了枣阳人的热情坦诚、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在枣阳,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你都能听到歌声、乐声,你都能看到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小戏小品、锁啦弹唱、狮子龙灯。从枣南的秧歌、旱船到枣北的地方戏曲;从枣东的轰天锣鼓到枣西的花鼓小品;再到郊区的舞龙舞狮。从农村的文化中心户到市中心的周末文化广场,到处都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花的天空。尽管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是,那种群众自发组织,主动参与的热情,那种政府引导,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让人们感受到的是古帝乡人的大气和豪爽;让人们品味出的是皇城厚土的文化底蕴;让人们觉察出的是腰包鼓起来的枣阳人丰收后的喜悦和欢畅。 说枣阳人爱文化,那可不是一句虚话,枣阳人把文化当作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融进了自己的骨髓里,放进了自己的生活中。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孩子上学,朋友小聚,总少不了请台戏班子,放几场电影,扯开嗓子喊几句,热闹热闹。加上近年来,全市大力开展文化中心户建设,在农村建起了300多个文化中心户,有了这样的文化氛围,一些民间艺术形式似乎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渐兴盛起来。比如,枣阳人爱放风筝,一到春季,大人小孩都到场子上去了,大的小的风筝,花样众多。枣阳是出过皇帝的地方,被称为“龙飞白水”,因此龙形的风筝最多。为了提升枣阳的文化品位,增加城市和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含量,枣阳人正在实施新的文化兴市工程,全市每年要举行一系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如“桃花节”、“苹果节”、“刘秀文化节”“白水艺术节”等。以文化揽活经济,以经济带动文化,实现文商双赢,共同发展。同时,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净化、美化城市,增加人文境观,打造城市名片,奋力向中等城市冲刺。 龙飞飞白水看今朝。如果说过去枣阳曾经出了一代明君汉光武帝刘秀而辉煌过的话,那么今天站在厚积文化积淀上的枣阳人所打造的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新社会,一定会更加灿烂。 未来的枣阳将是一片新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