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的工业概况
近年来,安定区工业经济发展以构建定西市区域经济中心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相继建成了甘肃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甘肃超兴淀粉制品公司、定西陇峰淀粉公司、定西薯峰淀粉公司、定西陇海乳品公司、甘肃众星锌业公司、定西佶业工贸公司、甘肃金羚公司、甘肃扶正药业公司等一批培植财源的重点骨干企业,完成了定西陇海公司菊粉生产线、甘肃超兴淀粉制品公司全粉生产线、定西薯峰公司变性淀粉生产线、定西螺钉公司热处理生产线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 安定区
,开发了菊粉、全粉、变性淀粉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品,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有力的推进了地方工业的全面发展。止2007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4亿元,上缴税金3362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4.9%,全区一、二、三产比为31:25:44。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围绕现有工业基础,立足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载体,通过跨行业联合、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全区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的局面。2007年,四大工业体系完成增加值13704万元,其中绿色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6325万元,现代制药完成增加值3435万元,冶金机电业完成增加值3134万元,化工建材业完成增加值810万元,分别占四大工业体系增加值的46.2%、25.1%、22.8%、5.9%,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的局面。特别是以马铃薯加工业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呈现出精深化、集群化、系列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区已建成万吨精淀粉生产线12条,万吨全粉生产线1条,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2条,3000吨薯条生产线1条。2007年度,共生产精淀粉2.7万吨、全粉2600吨、薯条1200吨。2007年开工建设的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公司6万吨淀粉—变性淀粉—薯渣综合利用项目,集环保型、生态型、科技型于一体,是工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对于进一步拉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完善精深加工体系、构筑产业发展集群、实施产品研发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骨干企业稳步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突出主业、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市场份额和项目带动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了螺钉、众星、陇海、超兴等一批工业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品牌产品。2006年定西陇海乳品公司因自主开发菊粉产品被评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甘肃超兴淀粉制品公司生产的“蝴蝶泉”全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甘肃金大地食品公司的速冻薯制品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定西高强度螺钉公司生产的“南山”牌紧固件产品2007年被省政府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2007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增加值8527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1.5%;上缴税金1245万元,同比增长9.8%。
──项目建设势头良好。强化项目发展意识,立足资源优势,把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此关联紧密的印刷、包装、机械等工业项目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财政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特色优势明显、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工业项目。2008年,安定区确定开工建设并力争建成投产的重点工业项目有3个,分别是总投资9900万元的圣大方舟公司年产6万吨淀粉衍生物、总投资2070万元的宏煊公司年产3000吨水晶粉丝和总投资4298万元的薯峰公司年产3万吨(二期2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项目;开工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有2个,分别是总投资9450万元的金大地公司年产2.5万吨速冻薯条、6000吨速冻薯饼项目和总投资2025万元的众星公司年产2万吨精镏锌生产线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坚持“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通盘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对资产状况良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已进行公司化改制的企业,重点实施以扩股增资、优化股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对资产状况一般、发展后劲不足、公司化改制不到位的企业通过完善改制手续、变现资产,补交和接续了职工养老保险,全员安置了职工。对资不抵债、市场衰退、改造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实行“退二进三”,处置变现存量资产,妥善安置了职工。同时,积 安定区
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实现从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分散、粗放的低水平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全区17户国有集体企业中,目前已改制15户,改制面达到88%,2203名职工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其中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重新上岗1156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由企业妥善安置1047人。
──发展平台逐步建立。一是构建了政策保障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工业发展方面的土地、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为了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区上设立500万元的工业发展基金,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主要用于工业企业重点项目贴息、技术创新、税收奖励、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和人员培训等,切实加大了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项目,积极申请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同时,区财政每年筹措资金对纳税大户及税收逐年增长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构建了产业聚集平台。2007年积极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对南川开发区现有五条纵向道路全面进行铺油改造,拆迁新建一条横向道路,并全面配套供排水管网、排污管网、通讯电缆等各种基础设施,形成了“五纵一横”的路网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对巉口、内官两个工业发展区进行了改造和建设,聚集了生产要素,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企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打造了资金信用平台。强化银政企联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增强了信用意识,提高了信用水平;金融机构在强化信用管理,有效防范金融信贷风险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扶持企业发展,2007年仅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银行贷款10640万元,有力地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短 缺的问题,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今后安定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西移的投资机遇和建设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机遇,结合全区工业基础,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立足资源办工业、依托产业上项目、依靠区位扩总量,推动创新提质量,以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主线,以培大育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构筑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工业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努力实现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转变。
奋斗目标:一是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上缴税金达到1.2亿元,一、二、三产比达到24:30:46。二是构筑四大工业体系。围绕现有工业基础,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载体,通过跨行业联合、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两个主导产业和改造提升化工建材、冶金机电两个传统产业,构筑四大工业体系。到2010年力争全区四大工业体系产值超过27亿元,增加值达到7.6亿元,税金达到1.08亿元。三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继续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突出主业、有核心技术、有知名品牌、有市场份额的重点骨干企业。重点组织实施“双十百户”工程,培育10户年产值上亿元的优势企业,培育10户年产值上千万的骨干企业,培植发展100户年产值上100万元的成长型企业。四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谗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9项,总投资10亿元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重点企业全部完成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培育20个左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品,其中10个左右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的产品,5个左右具备创国家名牌实力的产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