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安定的婚嫁礼仪

家乡区县: 定西安定区

我的家乡——安定的婚嫁礼仪

我的家乡叫安定,这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地区,但是,婚礼仪式并不因为贫穷而显得乏味。相反,正是因为这种贫穷,才让我们的婚嫁仪式更具有地方特色!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在这里我将我家乡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有: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30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主要表现为: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占男女婚后吉凶.

纳吉: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以占吉凶.以肯定双方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冲克之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主要表现为:纳征: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即上有高堂,下有子女,配偶健在)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五、迎亲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

六、闹洞房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

但是,现在的新人们并不想我们的父母一样,在结婚前都是相识的,有些是谈恋爱很长时间后才决定结婚的,尽管结婚的方式不同,但是,闹洞房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主要是对公公婆婆的耍闹,我们会给公公婆婆带上用酒盒做的帽子,化好妆,让公公婆婆为大家唱我们当地的民歌《新媳妇进家门》,当然,还有对新娘的耍闹!

七:请期: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6)亲迎: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张鹏(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