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位居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1]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1]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1]
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
五代后晋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唐朝覆亡后应天府书院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当时有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1]
两宋元朝
公元1005年,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将其发迹
应天府书院(2张)
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邑民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曲阜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道、墨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墨子》、《道德经》、《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2]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宋朝三京之一。应天府书院
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当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1]
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2]
公元1027年,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继承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天下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大批人才,如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史载有“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于是,“天下庠序,视此而兴”。[2]
公元1028年底,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还应天府书院
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范仲淹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其时,书院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於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学恭谨,以身先之,由此四方从学者辐辏。[2]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2]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2]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书应天府书院
院实行“三舍法”改革学校制度。[2]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宋钦宗时书院遂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应天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堂和文庙,规模大减。[2]
明朝时期
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泛滥,归德府城淤积地下(今应天府书院
商丘古城南门外湖区),应天书院也随之被埋(今商丘古城南湖)。[2]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州杨泰有在旧城北筑新城。同年,知州周冕继修,始告竣工,归德府迁入新城(今商丘古城),应天书院也随迁往城内(今中山东二街路北的归德府学堂和文庙旧址一带)。现存有明伦堂、大成殿、月芽池等建筑。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学堂,是学子应试之地。[2]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朝巡按御史蔡瑷将位于商丘城西北隅建的社学改建,沿用旧名称“应天书院”。
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所有应天府书院
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2]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建重建“范文正公讲院”于归德府学东,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诸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兵部侍郎叶廷桂、练国事等,皆为郑氏赏拔。他们颇有范仲淹刚正不阿,崇志向、尚气节的精神,为官多著清声。“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因范仲淹曾掌教应天府学,后人为纪念其讲学育士之功,故名范文正公讲院。明代中后期睢阳没于黄河,城址北迁,原讲院故址已无存。[2]
清及近代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侯方域撰有《重修书院碑记》。顺治十应天府书院
五年,符应琦重建讲堂,集诸士而课之。[2]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符应琦重修讲堂,集诸士而课之。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知府闵子奇又修书院,请来名师执教,“下帷讲学,有醇儒之风,学者翕然宗之”。[2]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书院改为郡义学。[2]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2]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2]
二十一世纪
1998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应天府书院纪念邮票
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视察商丘古城时指示:“应天书院的影响太大了,应该尽快把应天书院复建起来。”遵照李克强的指示,为充分挖掘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经中共商丘市委、市政府和睢阳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启动应天书院修复项目。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3]
2004年2月,应天府书院修复工程开始一期工程建设。重建的应天书院由河南大学设计,按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一期工程投资900多万元,完成了仿古围墙、大门、崇圣殿、道路、门前广场、状元桥以及院内外绿化等工程。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道路占地2523.4平方米,占地52亩。[3]
书院鸟瞰图(2张)
2005年底,应天府书院主体工程崇圣殿竣工。[3]
2006年,应天府书院的大门、围墙、道路等工程完成。[3]
2007年10月1日,修复后应天府府书院正式对游客开放。[4]
2009年3月20日,应天府书院迎来千岁华诞。商丘市睢阳区为此召开纪念应天府书院御赐匾额1000周年座谈会。[5]
2009年8月,应天府书院二期工程开建,主要是讲堂等复原工程。[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