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民俗

家乡区县: 睢县

商丘历史悠久,民风古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化在此都有丰厚的积淀,有许多在别处看不到的文化现象,在商丘还有保留,并形成一种商丘所独有的、独特的" 本土文化 " 。 进入新世纪了,人的生产方式每天都在改变,生活方式每天都在改变,人们的观念形态每天也都在改变,但总有一些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和变不了的,并由这些显示着人自己与历史的关系,与自己脚下这块土地的关系。公元前7--8世纪,周朝宋国(商丘)作《商颂》,以祭祀成汤,其悲凉的曲调延绵至今。东周列国时,宋国人在盖房打夯时扯起嗓门唱出的《杵歌》(即夯歌),至今仍在商丘流传,古声古韵,至今仍余音饶梁..... 作为 “ 本土文化 ” 的重要体现,商丘的庙会文化、戏曲文化、民间舞蹈、民间工艺、饮食文化超越时空,仍然显示着诱人的魅力。

商丘民俗文化概览

商丘的戏曲
商丘的戏曲文化也是十分独特的。在商丘戏曲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是豫剧,如果在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边回响的始终是那大腔大调的河南梆子腔。北宋时期,城南五里的汴河边便出现河市乐和 " 撂地 " 演出的艺人。清乾隆间,梆子戏传入商丘。由于受民风民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东路梆子 "—— 豫剧豫东调。豫剧豫东调曲调高亢、激越,集中体现了商丘人坦荡、直率的性格。

四平调
四平调是在商丘诞生、商丘所独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听到的地方戏,是文化和戏曲 “ 特产 ”。四平调根据花鼓男女艺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的特点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调式 " ,借四平八稳之意,依 " 平调 " 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 " 四平调 "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陈三两爬堂》等。

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的剪纸风格迥异。河南的剪纸发展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豫西剪纸多为传统剪纸。豫东剪纸多取材于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绣、民间印染传统工艺的营养。

丝织挂毯
丝织挂毯是以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用手工拴结编织的工艺品。丝毯织成后,经过片剪,花纹清晰,丰满秀丽,光泽性好,富有立体感。毯面上的图案像浮雕一样鲜明突出,历经百年不变质。商丘的丝织挂毯,早在 1930 年的旧金山国际博览会上,就以 “ 做工精细,技艺超群,品质优良、式样美观、经久耐用 ” 的特色一举成名。它既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商丘地毯厂生产的丝织挂毯主要有京式毯和波斯毯两种,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宋州柳编
宋州柳编始于宋代。这里的柳枝条细长,质地细腻,坚实柔韧,脱皮后色泽洁白,无毒无臭,强度极大,适用于编制各种日用器具,如蔬菜筐、果品篮、洗衣篓、纸篓、屏风、壁篮、野餐篮、航空箱、婚礼箱、座椅、书架等。1972年开始出口,现全市已有2个县、14个厂、2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宋州柳编制品工艺讲究,制作精良,美观大方,玲珑轻巧,古朴典雅,能洗涤,不变形,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

宋绣
商丘手绣亦称“宋绣”。北宋时,宋绣曾风靡汴梁,畅销全国。近现代的抽纱刺绣产品,织工细致,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彩素雅,手感柔软。商丘刺绣又分手绣和机绣,其品种又分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主要产品有生丝台布、归德花边、万丝绸被面、富丽丝台布、礼拜帽、勾针衣、窗帘、盘垫、床罩及各种装饰品1600余种。商丘市抽纱工艺总厂生产的勾针台布和马甲式喇叭裙,1984年获河南省轻工产品优秀奖。

民间舞蹈
商丘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民间舞蹈有三十多种,如龙灯、高跷、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伞、顶灯、独杆轿、顶塔、抬花轿、扑蝶舞、肘歌、串果园、拉驴、挑花篮、秧歌舞、霸王鞭、挑经舞、大头和尚戏翠翠等等,极具地方色彩。小车舞、锔缸舞、挑花蓝等优雅风趣,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小车舞以活报剧的形式鞭挞丑恶,浓厚的民间情趣令人捧腹。锔缸舞以当地民间生活为题材,有浑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让人百看不厌。

杨明月(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