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就找科右中旗
手扒肉 其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块、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后起锅,置于大盘中食用。手扒肉味鲜肉嫩,富有营养,是喜庆大典、佳节良辰或招待宾客的美食。羊背子 其做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先将全羊由脊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割下,再把四肢、头、颈、胸脯、肩胛分别割下,一起放入锅中烧煮,水滚开后取出。把煮好的全羊的各部分放在最上面。至此,制作工作即告结束。大盘子端上桌后,长者用蒙古刀先在羊头上轻轻刮下两块肉,羊头即可端出;再从羊背两侧割取两条肉,切成小块,敬宾客品尝;然后,大家各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这就是羊背子的吃法。羊背子肉香味美,鲜嫩异常。
烤全羊 原始的烤全羊,是将去皮开膛的整羊架于火上烘烤。烧烤时要用杏木疙瘩烧的旺火,火硬而无烟。用手将羊在火上左右翻转,一直烤到表面焦黄,油滴外渗,香味喷发,里外皆熟为止。烤熟后从架子上卸下,用刀割而食之,既不加油盐,也不加其他佐料。 后来,烤全羊变成了一种做法,即先把洗净的全羊放在淡盐水里或配有调料的料汤中浸泡,然后放大锅里煮至半熟,最后再架于火上烧烤。但这种吃法失去了原始烤全羊纯朴天然的香味,其实并不能算作地道的烤全羊。因为烤全羊费工费时,所以平时不常食用,只有贵客临门时, 才作为宴客的佳肴。比烤全羊简单一些的是烤羊腿或烤羊尾,做法与烤全羊相同。考好的羊腿,肉丝娇嫩鲜美,羊尾全是白花花的肥肉,在火上烘烤一段时间后,油汁大都渗出来,剩下的肉质纤维脆而不糊,油而不腻,是蒙古族宴席上的一道传统名菜。
火锅 火锅也是蒙古族传统佳肴,多在冬季食用。火锅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将肥肉切成薄片,放入火锅内(火锅有4格、6格等几种),再在火锅的每格内放进一味菜肴,煮熟后食用。另一种是将酸菜丝、粉条和各种佐料先放入汤内,将羊肉片放进锅内,边吃边添。火锅有铜制火锅、铝制火锅和砂锅等多种,其中以铜制火锅为最佳。
黄油 制作方法是将鲜奶放入缸内或盆内,发酵后奶脂上浮成白油状,蒙古语称之“乌日莫”。将提取的乌日莫装入洁净的白布袋里,悬挂在房屋一角,使水分渗出或蒸发。数日后,将其取出放在盆内加水搅拌,再倒入锅内用温火炼,并用勺子频频搅动。待到色泽微黄,油渣分离,即成黄油。黄油是牛奶中的精华,奶食中的上品。
奶皮子 在农历八、九月间,将鲜牛奶放入锅中用慢火烘,稍滚即用勺子反复扬汤,使奶沫子浮在上面,这时再点上生奶,奶液表面即结成一层皮。冷却后把这层皮挑起放在通风处,晾干即成奶皮子。
奶豆腐 将取出白油后的酸奶经慢火熬煮,随煮随搅,除去汁液,加适量乌日莫,待形成软面团状时,倒入雕有图案的模具里,成形后在阳光下晾晒至干即为奶豆腐。奶豆腐模具上有桃、石榴、月饼、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多种形状。
奶酪 将提取乌日莫后的酸奶放在温热出发酵,等其沉淀后,把沉淀下来的粉块装入布袋,压出液汁,在捏成各种形状,晾干后即成奶酪。
酸奶 将做奶皮子所余的热奶放入缸内,自然发酵呈稠粥状即为酸奶。冬春之季,牧草枯黄,奶牛产乳量减少,此时正好饮用。
炒米 将蒸熟的散靡子放在锅内,拌细沙用猛火炒干,加工去皮,即成炒米。将炒米用烧开的鲜奶或酸奶浸泡,放进乌日莫、黄油、白糖等便可食用。也可以将炒米用开水浸泡,加入黄油、白糖、新鲜奶豆腐等食用。用炒米还能做奶粥、肉粥等。炒米易于保存,携带方便。
饭团 将炒米磨成粗粉,将黄油烧化加入糖与炒米粉搅拌后倒入木模中,冷却后即成饭团。春节时各家各户大都做“饭团”,作为招待宾客的上等食品。
牛犊汤 将和好的白面或荞面切成方形小薄片,煮熟后捞至烧开的乌日莫或芝麻、麻籽汁浆中食用。
猫耳朵汤 先将和好的荞面揉成条状,再揪成杏核大小的块块,将块块放在一只手的掌心上,再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将其捻按成猫耳朵状,最后放进肉汤内,煮熟后食用。
稠粥 用粘米熬制。稠粥有荤、素两种。荤稠粥用肉汤熬煮,煮熟后即可食用。素稠粥用鲜奶熬煮,食用时再加入黄油、乌日莫和砂糖。
馅饼 以精肉为馅、白面为皮做成。其特点是皮薄,透明见馅,喷香可口,素有“汉族人的饺子,蒙古人的馅饼”之说。
奶茶 奶茶是蒙古族人最喜好的饮料之一,一年四级常喝不断。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将砖茶捣碎,装入小纱布袋,放入白开水锅中熬煮,然后加上新鲜牛奶,烧沸后用勺子频频撩扬,待茶、奶交融即为奶茶。饮用时,通常加入少许食盐、炒米、黄油。也有煮茶时放入炒米和食盐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