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一中,是湖南省首批8所重点中学之一、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位于常德市中心,占地210亩,环境优美,布局规整。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2600多人。专职教师166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教学设施完善。图书馆藏书17万册,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实验设备一应俱有,投资1300万元的多网合一的数字化校园设备已于2001年投入使用,天文台、体育馆、艺术馆、校史馆等形成了强大的教育网络,学校教学基本实现计算机化。学校荣获全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中文名常德市第一中学
外文名No.1 High School Of ChangDe.HuNan
校 训敬、勤、勇、公
创办时间1902年
现任校长唐会荣
知名校友宋教仁、林伯渠、粟裕、翦伯赞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
主要奖项全国“活跃中学生活”先进单位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省教育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创始人熊希龄
目录
1学校简介
2学校沿革
▪ 建国初期
▪ 文革期间
▪ 改革开放
3办学成果
▪ 领导调整
▪ 文化建设
▪ 师资建设
▪ 德育改革
▪ 教学改革
▪ 管理改革
▪ 基本建设
4校歌歌词
5知名校友
▪ 蒋翊武
▪ 宋教仁
▪ 林伯渠
▪ 粟裕
▪ 廖汉生
▪ 翦伯赞
▪ 吴碧霞
▪ 瞿颖
▪ 王钟
▪ 刘颖
1学校简介
编辑
1902年维新人士熊希龄先生创建了西路师范讲习所,随后曾先后更名湖南省西路公立师范学堂,湖南省公立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第二初级中学(1927年由常德府官立中学堂,常桃汉沅四县公立学堂,湖南省第二中学与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成),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湖南省立常德中学,湖南省立第四中学。1953年定名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You blong with me
You blong with me(23张)
常德市一中[1] 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高级教师73人,省级以上的骨干教师21名,国家、省、市优秀教师22名,常德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5人。
学校历史悠久。前身为一九Ο二年维新人士熊希龄先生创建的西路师范讲习所,曾先后更名湖南省西路公立师范学堂、湖南省公立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第二初级中学(1927年由常德府官立中学堂、常桃汉沅四县公立学堂、湖南省第二中学与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成)、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湖南省立常德市中学、湖南省立第四中学,1953年定名常德市第一中学。
悠久的办学历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其中不少是杰出的爱国者、革命家和学者、专家。如宋教仁、蒋翊武、覃振、林伯渠、粟裕、滕代远、廖汉生、李烛尘、辛树帜、翦伯赞、卓炯、曹庆泽、姚绍富等。学校高举“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大旗,发扬“招生严、择师严、治教严”的优良传统,办学业绩一直饮誉海内外。学校1958年出席全国文化教育群英会,受到国务院嘉奖;1960年出席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学校继往开来,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立足基础、追求和谐”、“正规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常德市第一中学
”的人才,形成了“尚真、敬业、严纪、乐群”的校风、“严、实、精、活”的教风和“勤学、多思、强本、重用”的学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直居省、市前列。2003年,湖南省政府重点中学督导评估团对我校进行督导评估,在当年参加评估的学校中,综合评价五项指标我校取得四项第一,一项第二。评估团对我校评价:“常德市一中的素质教育认识高,起步早,是全方位的、是全员参与的、是真心实意的、是卓有成效的。”“常德市一中素质教育的经验值得总结、值得推广。”学校先后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评为全国“活跃中学生活”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中国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常德市第一中学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路207号
2学校沿革
编辑
建国初期
我怀念的
我怀念的(9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湖南省立四中在党和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遵照《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学校党组织行政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其得到初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确定了共产党在学校的绝对领导地位。1950年4月由学校英文教师,地下党员沈克家担任校长,同时,上级领导还从外校和上级部门调来一批干部充实学校领导班子。
扩大学校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放时学校仅有12个班,学生524人,教师35人。1952年下期,班额扩至26个班,学生增至1125名,任课教师达82人,其中包括从全区调来的17名教师,他们大多是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4名是学有专长的校长,1名留学生。
贯彻党向工农子弟开门的方针,解放后学校开展了劝学运动,大批工农子弟进入学校。学校设立人民助学金,解决工农子弟入学难问题。
大力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取消了党义、公民、童子军等反动课程,增加了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特别是强调在各科中贯彻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在教学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
建立民盟和工会组织。
新增教学建筑面积达2237平方米。
1953年,省立四中更名为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定为省办重点中学,沈克家连任校长。为了加强学校的领导,上级调王贤澧、李仲麟任副校长,赖湘祥、曹绍彬先后任教导主任。曾帼君、刘梦昌、龚纯孝、曾子英、丁为成、夏光武、胡文滋任副教导主任。王承国、陈耀等任总务主任。学校更名后,教师队伍迅速扩大,从全地区调入领导干部、教职员共计5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9人,有专长的中学校长和教导主任9人,到1955年上期止,全校共有教职员137人。与此同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班额达45人,在校学生1924人。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趋于稳定,在全面实施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管理规程》后,纠正了师生参加社会活动过多的现象,减轻了教学以外的过重负担,强调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学习苏联经验,强调在教养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管理抓得紧,师资力量强,教学工作抓得紧,这一时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历年考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均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90%以上,1956年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居全省第二名,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学生达30多人,当时全国少见。
1957年—1966年,由于政治运动不断,该校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但广大师生励精同治,仍然取得不少成绩:
1958年11月学校学生会主席傅光明出席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该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1959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千零八十八位。
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回母校常德市一中,并赠诗一首:今昔情况已不同,正须师友满堂红,干劲鼓足勤教学,滚滚桃源始润东。
1960年3月,省教育厅在学校召开现代教学现场会,全省高中领导、理化组长及重点中学理化教师约200多人参加了会议,该校理科教研组在会上介绍经验。
1960年5月,党支部书记刘伯强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化教育群英会。
纵观十年,虽几经风雨,但教学质量仍在高水平,究其原因:一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以沈克家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大多数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深知教书育人对国家对人民的重要,他们心系教育,排除干扰,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努力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即使是在大的动荡中,也能在动荡中求稳定,在艰难中求发展。二是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树立学生为国读书的思想,使学生学习有目标、有动力。三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择师严”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忠诚国家教育事业的教育和教书育人的本领的培养,鼓励教师干好本职工作,在教育战线建功立业。同时还开展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活动,致使学校师资队伍始终位居一流。四是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提倡师生互爱,即使在批“师道尊严”的最盛行时候,学校师生关系仍一片和谐。
文革期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教育战线是“重灾区”,学校是历史悠久的省办重点中学,遭到的破坏和损失尤为特甚。
一、1966年6月,常德地委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该校,该校停课闹革命,校领导班子受到严重冲击,几十名干部、教师被打成“走资派”“反革命分子”等,领导班子行政能力基本瘫痪。
二、学校档案材料损失严重,许多珍贵的档案材料或烧掉或卖掉。
三、知识分子遭受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学校被戴高帽、挂黑牌、批斗、开除,非正常退休者达52人,占全校教职员66%。
四、“文革”前期停课,后期虽复课,但一个接一个的政治风浪,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根本无法建立。批林批孔后,大搞开门办学,拜工农兵为师,把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作为必修课,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课,这样虽有省编教材,但教学计划经常变动,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教学秩序一片混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