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武陵区完成生产总值262904万元,比上年增长14.1%。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上年的9.02 %、28.34 %和62.64 %调整为5.4%、43.9%和50.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7:27.7:57.6调整为14.0:30.1:55.9。
2009年武陵区GDP完成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超预期3.4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2亿元,增长13.3%,超预期3.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2亿元,增长67.8%,增速是预期的2.5倍,为新世纪以来最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7亿元,增长22.3%,超预期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3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386元,增长1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76元。
2011年武陵区完成区属生产总值77.7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10亿元,增长37.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亿元,增长24%。[4]
2013年武陵区完成区属生产总值101.6亿元,增长12.6%;完成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4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亿元,增长2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领跑常德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1:28.6:66.3。[6]
第一产业
武陵区农业具有明显的城市农业特色,以蔬菜、养殖、花卉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农副产品加工较发达。全区耕地面积12万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4.3亿元。休闲农庄面积超过2000亩,建成蔬菜基地5万亩,被评为全省首批放心菜基地区(县)。现有各种农业龙头企业公司20多家。
2009年全区新扩2个500亩连片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个特色种植基地,金丹优质水果苗木基地获得“国家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奖励。新建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区2000亩、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场7家,被评为“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区县”。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完成农产品加工值12.53亿元。
2011年,武陵区全面启动金丹洲现代生态园和芦山万亩标准蔬菜园建设,基本建成丹洲宏户葡萄园、芦山小井港和熊家坪专业蔬菜基地,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4]
2013年武陵区专业蔬菜基地扩展到3.5万亩,专业蔬菜园区发展到1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17家,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发展到11家,新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20家。常德酱板鸭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丹酱板鸭”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久纷”花生牛奶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红花园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养殖示范基地。[6]
第二产业
武陵区工业发展历史较早,在计划经济时代,武陵区以轻纺、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就较为发达。进入市场经济后,武陵工业经过了一段改革、调整、再发展的历程。区内有中央属、省属、市属、区属、民营大小企业2,000家,拥有机械、电子、冶炼、造船、造车、纺织、印染、化工、医药、制革、塑料、酿酒、卷烟、造纸、印刷、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2009年武陵区工业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5亿元、7.9亿元,分别增长22.1%、30.3%。新引进工业项目56个,其中投资过亿元3个、5000万元以上9个。新增规模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安企业完成建安量12.5亿元,增长20.2%。武陵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00多万元,三期路网全面拉开,配套基本到位,宏力德诚纺织、瑞华制造等5家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工业产值完成20.4亿元,增长31.8%。组织开展多次政银企洽谈活动,帮助企业融资1.8亿元。
2011年,武陵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9.7亿元,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4]
第三产业
2009年武陵区突出提升三产品质,新引进三产项目56个,其中投资过亿元3个、5000万元以上6个。房地产新开工面积59.6万平方米,销售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256.9%、55.1%。
2011年,武陵区完成三产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8.9%,建成及在建三产项目92个。完成建安量19亿元、房产销售收入13.5亿元。[4]
2013年,武陵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