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器乐有打击乐、管弦乐、合奏乐3类。
打击乐:雅称“国乐”,俗称“点子”,有西乡点子和南乡点子之分。
声乐安乡民歌曲调多样。劳动号子、打硪号子多为徵调式和商调式。亦有羽调式、宫调式,还有角调式。
舞蹈 狮舞:习俗舞,俗称玩狮子。用带毛皮、雄鸡毛等缀成狮皮,二人披舞,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引逗。
采莲船:歌舞、也称“跑旱船”。船身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套系在舞女的腰间,如坐船状,国一人持要桨,二人边歌边舞,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地花鼓:歌舞。一旦一丑分执手帕、折扇表演,内容丰富。
龙舞:习俗舞,俗称“玩龙灯”。舞时,由一人持彩球戏龙作舞。
竹马:歌舞、俗称“跑竹马”。用篾扎成马架,外糊纸或布,系在舞者腰间,如骑马状,生、旦、丑持鞭表演。
蚌舞:哑舞、俗称“玩蚌壳精”。一般为旦、丑、摇旦3人表演,以表现蚌戏渔翁、渔婆和渔翁捕蚌未获的生活情趣。
虾灯舞:习俗舞。二人执竹制虾灯(内燃蜡烛)表演,以表演虾子在水中自由戏耍的神态,动作幅度大,速度快,颇有情趣,民间吹打乐伴奏。[12]
曲艺
评书:俗称说书、讲书。艺人借茶馆一角设坛,以惊堂木或抓扇作道具,多演说公案、传奇等书目,只说不唱,逐日连台。
安乡大鼓:活动场所与评书不同,由一艺人击鼓敲(云)板,边说边唱,唱曲多为徵调式,间有宫调式、羽调式,曲目多为公案、传说,有长、中、短之分。
安乡渔鼓:又称“道情”,或在固定的茶馆演唱,或沿门流动演唱。由一艺人抱渔鼓、执筒板、敲小钹,自奏自唱。唱词一韵到底,曲调一曲到底,一般只唱不说。
说鼓:俗称“说鼓子”,一人击鼓说唱,一人用唢呐伴奏,或在固定场所演唱,或沿门演唱。
三棒鼓:一人击鼓主唱,一人敲锣助唱,一曲到底。曲调为徵调式。多沿门演唱。
围鼓:由数人分担生、旦、净、丑围桌坐唱,并分别使用鼓、钹、板、唢呐、胡琴等乐器,曲目多为汉戏和荆河戏的传统剧目段子。
跳三鼓:由三人表演,分立唱、坐唱两种。立唱由一人击鼓伴奏、二人击钹对唱;从地唱由三人击鼓自唱。以唱为主,间有插白。
莲花闹:由一人沿门击竹板演唱,内容多即兴之词。[12]
群众文化
民国17年(1928),设安乡县民从教育馆,但仅一员一丁,群众文化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1950年成立安乡县文化馆,配戏剧、音乐、美术、图书等工作人员12人,区配文教助理员1人。1953年在官当、三岔河试建农村文化站,1965-1966年,社、镇普建文化站。1979年试建农村文化中心。至1989年,有13个乡镇建成。
随着机构的建立,铺导工作的进行,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开展、活跃起来。“大跃进”中,赛诗活动遍及城乡。1965-1976年,业余文化宣传活动活动活跃城乡,农村大队兴办图书室,群众性的读书活动广泛开展。1974-1975年,以安全公社槐树大队为龙头,开展全县性的群众赛诗(创作、演唱民歌)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名列全省前茅,1974年与1976年,省文化局和省委宣传部在安乡召开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安乡的经验。
进入80年代后,县文化官馆为了搞活群众文化工作,共举办文化辅导员业务培训班62期,各类文艺创作学习班44期,培训业余4150作者人(次),在地(市)以上文艺刊物发表(展出、演出)作品415件。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物展览33次,殿出艺术2560作品件,文物1650件。1980年举办农村剧团调演。1981年举办城关地区“七一”歌咏大奖赛。1985年举办城关地区元宵灯展,900多盏彩灯争艳比美,10万多人游观;全县“国庆”群众歌咏比赛,参赛者10868人,演唱歌曲1941首,观众10万多人(次)。1986年举办首届农民管乐队演奏大奖赛,10个乡镇的13支乐队登台表演。1984-1986年,开展民间文学艺术普查,收集各类民间文艺作品9820件,经整理后,编成歌谣、故事、谚语、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资料集各一本,有510件作品被省录用,获得嘉奖。文化馆先后7次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以文补文先进行集体。1982年,馆长刘菊林代表全省县级文化馆出席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1988年,副馆长谌天喜出席全国部分文化馆(站)以文补文经验经验交流会。城关镇文化站,以“改革开路,补文兴家”,创建文化经济实体,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站长潘海清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