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艺:地花鼓、蚌壳舞、彩莲船、打花船、渔鼓、三棒鼓、说鼓、丧鼓、打土地、傩愿、莲花闹等。
文艺创作:清末至民国,县籍作家、诗人、学者作品,以诗歌、散文为大宗、文学理论次之。新中国成立后,则以新诗、小说、散文、戏曲、民间文学为主体,文学理论较前有所发展。其中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填补历史空白。各个时期作品各有所长,其内容或状写山川,或记人叙事以言志,或陈史述今以论理,各具风韵,各领风骚。
县籍作家、学者从事专业或业余文学创作的,晚清时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刘定范、饶明认、黎嵩寺、易佩绅、易顺鼎、易顺豫、陈怀甫等。均有作品专集。民国时期,易君左佳作颇多,易瑜(女)、曾毅、黄学艺(女)、邹蕴真、杨国经等亦有专著或专集出版。[2]
戏曲
武陵戏、灯戏、湘剧、京剧、歌剧、话剧等,境内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戏、灯戏历史悠久,地主特色浓郁,为群众喜闻乐见。
文物古迹:净照寺遗址、杨幺墓、黄城寨遗址、镇龙阁遗址、南禅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园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汉寿县委会成立旧址、抗日将士阵亡公墓。
武术
体育:清末,民间传统体育以武术、龙舟、游泳为主,部分学校开始乒操教学。民国8年(1919),开展田径运动。其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相继传入。23年,引进铅球、铁饼、标枪。32年,传入羽毛球、足球、单杠、双杠、跳箱、鞍马、举重、吊环、滚圈等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体育继续发展。1956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现代体育运动逐渐普及到学校、机关、企业和部分农村。80年代,新增赛艇、皮艇、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台球、滑旱冰、健身气功也发展较快。并相继成立男径、象棋、气功、武术、篮球、门球、钓鱼等群众体育协会,体育场地来断扩大,比赛经常举行,竞技水平日益提高。1990年汉寿代表参加第7届省体育运动会,金牌得数和团体决分均为全省各县之冠。
方言
汉寿方言词汇丰富,感情极富表现力,且词缀性强,多数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与普通话比较,不同点主要有:实词中的数量词“个”多说成“折”;人称代词“妈妈”喊成“恩妈”;人称代词“外婆”叫成“嘎嘎”疑问代词“哪儿”说成“何里”;指示代词“这儿”说成“德里”,“那边”训成“洛里”;程度副词“很”,一般用“梆硬”、“喷香”、“交湿”、“灰滚的”;叹词中“啊喝”,表示对突然发生意外或不良变故的惊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