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县“两塔一庙”:更多的历史文化有待挖掘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在保定安新的文史资料中,“两塔一庙”由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而占有一定地位。  位于安新县三台镇山西村的“五印浮图塔”便是两塔之一。据《安新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重修于清朝康熙十九年。从外观看,“五印浮图塔”呈八角形,塔高约15米,塔身是以青砖、石灰砌成,共七层,底层周围有石碑环绕,刻有碑文,记载了重修此塔的年代、捐善款人的名单,以及五印浮图的诗文。塔内存有三层壁画,分别雕刻着龙、佛像、菩萨像,塔的迎门神橱内是观音像。壁画的雕刻工艺可称精细:巨龙盘绕,活灵活现;神像栩栩如生。塔的顶层刻有“三台文笔”四字,验证了三台古镇的悠久历史。塔的最下层刻有“五印浮图”字样。五印是指该塔建在五印庵内;浮图的意思有三:一为和尚,二为佛陀,三为塔。此处显然是指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碑文中有这样的话:“盖天下事,一人任则力单,而难胜;众人任则力齐,而易荷。”面对这发人深思的哲言,不禁为前人的辩证观点而慨叹。数百年的沧桑岁月磨平了多少往事,而古塔独存,像是以深邃的目光洞察着历史上的是是非非,传承着“众人任则力齐”的团结精神。

另一座塔则是位于安新县安州城里的烈士塔。安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国时,是赵国的葛城,后经东汉、唐、宋等朝代,多次易名,直到金朝天会七年升为安州:民国3年,安州与新安合并为安新县,1950年安新县政府由安州迁往新安。安州烈士塔是1947年开始兴建的,因此,塔址选在安州。

烈士塔为五层砖塔,塔高30米,外观为八角形。底层有3座石碑,主碑的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碑文,记述了在不同的战争年代先烈们作出的奉献及建塔悼念先烈的意义。右侧石碑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背面刻有白区4名烈士英名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1777名烈士英名;左侧石碑刻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十二个字,并刻有解放战争时期的474名烈士英名。烈士塔的第二层竖有镶在塔壁内的石碑一座,刻有抗美援朝时期的106名烈士英名。

此塔虽然始建于1947年,但由于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不断有国民党武装骚扰,直到1956年才全部竣工。自此,每年清明节,安新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学生都要到烈士塔祭奠英灵,重温刻在烈士塔石碑上的铭文。安州烈士塔也成为安新人民继承革命传统、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安新的“一庙”则是指安新县大田庄村东的庙宇。此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仿四合院形式建造的。庙内的正殿是“奶奶庙”,南房是“关帝庙”,东西房存放经卷。

此庙之所以在安新文史资料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在于庙内供奉的什么神佛,而在于抗战期间曾是抗日团体集合以及开展各项抗日活动的场所。据《安新县志》记载,1939年6月,冀中军区“反扫荡”和改编河北游击军会议就在这所庙内召开。大田庄村由于四面环水,芦苇遮蔽,地点相对安全隐蔽。当时,出席会议的有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副司令员孟庆山、参谋长孙志远、地方代表侯玉三等。当时,在冀中有一定影响的《抗敌战报》第二期也是在这座庙内油印并散发到各地的。关于此庙,大田庄村的老人们记忆颇深,如今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百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窥一斑而知全貌。安新地处白洋淀,又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活动的主要地区,历史资料、文物古迹、民间传说十分丰富。“两塔一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历史文化有待挖掘,让白洋淀这颗明珠更加璀璨。

怎么办(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