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镇位于恐龙之乡禄丰县,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它依山伴江,是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
关于黑井,金庸《天龙八部》有语:“保定帝下旨免了盐税,大理国万民感恩。云南产盐不多,通国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每年须向蜀中买盐,盐税甚重,边远贫民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淡食。保定帝知道盐税一免,黄眉僧定要设法去救段誉以报……”黑井,就是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
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在距今4000年前的
,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但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斗转星移,沧桑变迁。“盐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别是享誉省内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贞节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笔、飞来寺、以前曾产过盐的盐井及卤水池子仍留在那里。在龙祠内悬挂着雍正皇帝所题写的牌匾,上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 “灵源普泽”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还有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仍发挥着防洪作用,护卫着黑井镇的安全的黑井庆安堤,也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那些古盐井,煮盐灶,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的变迁……
古巷幽幽,木刻花窗,雕梁画栋上附着的蛛网尘丝,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无不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与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不同,黑井古镇则多了几分古之悠悠,情之绵。龙川江穿城而过,红砂石铺就的汉代马帮道与城中宽不过三尺的街巷相依相偎。月朗人寂的晚上,红砂石砌成的石碑坊漠然矗立,五马桥边的万家灯火,叙说着一个遥远深邃的繁华世界。绵绵秋雨中,伍家大院风化的石柱脚、黑井文庙中斑驳的石墙都在诉说着一种破而不衰的风骨。
在黑井,现存的铺台大约有160多个,有的仍在使用,绝大部分已废弃。所谓铺台,就是当地住家在自己临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个平台,并将各种物品摆在台上出售,买卖一目了然,十分方便,赶马人牵着马便可以买东西。有的店铺为吸引顾客,还在铺台上放一瓦罐水和一把木瓢,供顾客和赶马人解渴。
如今,昔日宁静的古镇也成了游人不断到访的名站。爬山去看飞来寺,下山去吃“黑豆腐”,夜晚街巷的篝火晚会、四弦琴,好客热情的黑井村民时时显现着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煮盐而生的烟溪
黑井地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盐,是因为古代云贵地区是一片汪洋,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原本的海底上升变成高山,而海水里的盐分也就沉积在了山底。每隔一些年,地壳运动一次,这些盐分便沉积一层。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存在着3个岩层,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将盐层溶解于其中,便成为了造福黑井的宝藏——卤水,也就是盐水。这种卤水并不能直接煎制成盐,而是需要经过四次过滤,并用石膏、木炭等吸收分解毒物才可放进锅里煎煮。
据《黑井盐志》记载,黑井有盐最早始于唐代:黑井当地人李阿牛在山里放牛,一只特别肥壮的黑牛走丢了,李阿牛寻找黑牛到了一处井边,黑牛舔了舔井边的地面,便现出盐来。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此地以后就被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事实上,自汉代起,黑井先民就开始采卤而食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代黑井就设有盐课提举司,元明清均称黑井。
但黑井还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烟溪”。在武家大院对面开客栈的老板李云松说,以前黑井日日煮盐,小镇上空永远漂浮着煮盐产生的气体,这些烟雾降落到田间路边的沟里,久久不散,便形成了一条烟雾溪,因此被人称为烟溪。在曾经的烟溪黑井,因这煮盐的气体,小镇“四季无霜、春夏无蚊”。
黑井的盐有多好,坊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可作参考。传说上世纪30年代,民国要选出全国最好的盐出国参展,便取各主要产盐地的盐,分别放置在一摞豆腐最上层,最后只有放黑井盐的那摞豆腐从最上面一层到最下面一层的咸味都很均匀。且不论这传说的真假,随便在云南问一问老人,他们都会告诉你,黑井盐腌出来的泡菜特别鲜美。
明洪武年间,来自大半个中国的64户灶丁奔赴黑井大力开发盐业。有传言称,这些灶丁其实都是因为犯了错被贬到黑井的,但无论真假,这64户人确实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的努力为黑井的发展乃至最终的辉煌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