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黄岐山

家乡区县: 揭阳市榕城区

黄岐山森林公园以黄岐山主峰为核心,海拔292米,山势连绵,蜿蜒起伏,黄岐山是市区的绿色屏障,“黄岐夕翠”是揭阳的古八景之一。而在黄岐山上流传最广、最为凄婉动人的莫过于冯元飙与黄月容的爱情故事。至今,侣云寺寺内有一口大钟,钟上铸刻的《钟铭》为一代代揭阳人民讲述冯黄俩人“情与铁坚,缘从响断”的坚贞爱情……

黄岐山森林公园位于揭阳市区北部,跨揭东县,西南两部分属东山区,东南毗邻揭东县曲溪镇,北部属埔田镇,西北面毗邻锡场镇。森林公园以黄岐山主峰为核心,海拔292米,山系有溪南山、石牛、营前山、虎头岭等十几座山峰,山势连绵,蜿蜒起伏,山虽不高,但也有雄伟壮丽的气势。黄岐山是市区的绿色屏障,“黄岐夕翠”是揭阳的古八景之一。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记载:“黄岐山,距城北十里,高约二百丈,周围五十五丈,脉自马鞍山来,土色黄,故名。”

黄岐山自古以来便是揭阳的历史文化名山,山上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先后出土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时代的石锛、石镞、穿孔石斧、陶器碎片等文物。

除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出土文物之外,在黄岐山上流传最广、最为凄婉动人的莫过于冯元飙与黄月容的爱情故事。冯元飙是浙江慈溪人,明天启六年(1626)任揭阳县令,在任期间,他倡议兴建涵元塔,关心民苦,为揭阳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可谓政绩卓著,备受揭阳人民的崇敬。黄月容是冯元飙的侍妾,她才貌双全,后因被冯太爷的原配所妒忌而惨遭残害。冯元飙将黄月容厚葬在黄岐山下,并在半山腰建造侣云庵与之千古相伴。揭阳先贤郭之奇所撰写的《侣云庵记》和《月容传》使冯黄俩人的爱情故事更加广为传扬。

从黄岐山南面登山游玩,目前是市区群众所首选的线路。从东侧山路登山最先到达的景点是月容墓,穴名称“百鸟朝凰”,墓址规模不算宏大,但每天前往参观礼拜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年四季香火不断。过月容墓登山沿途还可欣赏到“海滨邹鲁”等摩岩石刻。

侣云寺原称侣云庵,位于黄岐山半山腰,古寺历经四百多年的岁月沧桑,几经重修,至今仍是古朴典雅。寺内有一口大钟,钟上铸刻的《钟铭》为一代代揭阳人民讲述冯黄俩人“情与铁坚,缘从响断”的坚贞爱情故事。寺前两棵巨大茂盛的古槐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树上长着一株从潮阳灵山寺移植而来的壁兰,“槐兰结缘”为侣云寺增添一景。从寺前眺望山下,整个新市楼宇林立,街路纵横,一览无遗。

黄岐山塔位于黄岐山的顶峰,塔分五层,呈八角形,高约二十米,全部为石结构,中间虚空,每层留有一个通窗。据《揭阳文物志》记载,黄岐山塔始建于明代,相传为冯元飙所建,原来只有三层,清同治年间被雷击倒二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谢鹤年重新修建并增至五层,塔尖原来建成一朵莲花,有一种说法是建成一个铜葫芦,解放后塔尖再次被雷电击毁,至今尚未修复。塔前一巨石上刻有谢鹤年修塔时所留下诗文。

在黄岐山塔下方约50米处有一个山洞,洞有多深目前尚无人进行精确测量,据说山洞是日本侵略中国时为存放粮食和居住而挖掘的。洞中空间较为宽敞,可供游人自由行走。

在秦汉时代以前,崇光岩是揭阳先民岩居的地方。明朝末年,“潮州后七贤”之一的罗万杰在这里隐居。罗万杰,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明朝灭亡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清救明战争中,在看到大势已去,回天无力的情况下,便隐居到崇光岩去讲经诵佛,著书立说,并且“绝口不谈时事,削跡不履城市垂二十年。”罗万杰的气节文章为后人所推崇和颂扬,曾国藩称他 “气节文章,乃为明一代之局,因己泰山北斗共仰”。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黄岐山向来是先贤读书和隐居的理想场所。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在《黄岐山记》中称:“是山蟠幽而踞阻,群石嵯峨,向为盛德隐逸之所居。宋进士陈希伋尝读书于此,世所称‘陈夫子岩’者也。明之亡,罗万杰栖遁此间,逾十年足不出户,若其耽禅悦而乐幽寻者,亦以此为胜选。”

陈希伋是渔湖塘埔村人,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考中进士,后来知梅州军事,曾因向朝廷上书免除当地的贡税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揭阳宋代《贤达》名录中他名列第一人。陈希伋中举前在黄岐山的竺冈岩读书,后人因陈希伋的文名和德政将竺冈岩尊称为“陈夫子岩”。或许出于对先贤的崇敬心理,竺冈岩一直以来是黄岐山上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目前岩中还遗留有“仙泉”、“玉井”、“远水接天”等古代石刻,岩顶所刻的“竺冈岩”石刻被新建的建筑物所遮盖。

在黄岐山上,与竺冈岩同样因先贤而享有盛名的另一景点是松冈岩。对于松冈岩,清乾隆《揭阳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松冈岩,即崇光岩也,在黄岐山西,石上有榕树,其岩二洞,有石门,左右构禅室,中为元帝庙。

在秦汉时代以前,崇光岩是揭阳先民岩居的地方。明朝末年,“潮州后七贤”之一的罗万杰在这里隐居。罗万杰出生于榕城,明崇祯七年(1634)考中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明朝灭亡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清救明战争中,在看到大势已去,回天无力的情况下,便隐居到崇光岩去讲经诵佛,著书立说,并且“绝口不谈时事,削跡不履城市垂二十年。”罗万杰的气节文章为后人所推崇和颂扬,曾国藩称他 “气节文章,乃为明一代之局,因己泰山北斗共仰”。罗万杰去世后归葬于崇光岩西侧约两百米处的龙秋潭山地上,成为人们瞻仰一代名贤的好去处。

崇光岩因罗万杰的声名备受后人的崇敬而成为黄岐山的知名旅游景点。另外,崇光岩景区所遗存的名贤碑文石刻无论从数量、集中程度以及文物价值来说均居于黄岐山各景点之首。这些碑文石刻目前发现的有揭阳先贤薛侃的长子薛宗铎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所书的“崇光岩”;揭阳县令刘锡庭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所书的“摩云荡月”;尹镇龙于同年所书的“俨然飞峰”;揭阳县右营游击洪份所书的“采山钓水”;棉湖人任衡州通判陈子承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所书的“岭峉(音:额)雏吟”;郭之奇的后代、揭阳县教谕郭春华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所书的“山高水长”;崇光岩主持黄吉初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书的“得所依皈”;此外还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揭阳县令黄大鹤所题的《挹翠亭诗二首》;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谢鹤年所立的《重修崇光岩碑记》等。

崇光岩原来只有几间平房,目前已建成颇具规模的寺院,主体建筑物有牌坊门、放生池、天王殿、观音阁、地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崇光岩右上方是罗万杰隐修故址,里面供俸有罗万杰神位供游人瞻仰礼拜。

飞凤岩风景区位于黄岐山北面。飞凤岩原称兰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有330多年的历史。景区内的飞凤古寺依山而建,目前已建成大雄宝殿、地藏阁、观音阁等建筑物。寺四周山林环抱,绿竹掩映,寺前古树参天,环境清幽,寺后有一石砌山路可直通黄岐山塔。

飞凤岩景区还有凤泉古井、飞凤洞天、兰岩、水帘洞、飞凤亭等景点,是一处集自然风景,禅宗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

在飞凤岩风景区赏落日余晖,览连绵远山,品山下屋舍平畴,阅点点渔灯,听禅院钟声,观飞鸟归巢,真是别具一番情趣。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531feb0101qw4g.html

网络营销个人主页网址:http://abc.wm23.com/little_bang

晴天小bang(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