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衙(一)

家乡区县: 河南省邓州市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 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单檐硬山式建筑。它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到2013年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唯一府级官署衙门。府衙的照壁呈凹形,高5米,宽22.5米,用青砖砌成,砖上有“南阳府城”南阳府衙、“南阳府”砖铭。照壁前左、右两侧现有召父、杜母坊遗址,是为纪念两汉时治南阳政绩卓著的两位贤太守召信臣、杜诗而建的。大门前筑女儿墙,两侧是八字墙,墙体内各镶石碑4通。进入面阔3间、进深2间、拱券式的大门,便是仪门。仪门形制同大门,唯前坡内侧檐部采用木构卷棚。仪门为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嘉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也要大开仪门。仪门之后便是大堂,它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也是第三进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宽敞。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大堂之后的二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有庄重威严的气氛。穿过二堂大门20米,便是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燕居的地方。堂后为府衙花园——泓池水,明静清澈,山石玲珑,树木青葱,奇花异草,争芳斗艳,为知府及家眷的休憩场所。

南阳府署左北向南,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扩建,至清光绪末年,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依次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房舍、院落分布有序,布局严谨。署前为照壁,北为大门,左右列榜房,门前东为召父房,西为杜母坊,还有谯楼和石狮一对。

大门北为仪门,两侧为公廨,外有东西牌坊两座,分别与仪门两侧门相对应。再北为大堂,沿明旧额曰“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堂前竖戒石坊,正面额书“公生明”,两侧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即《戒石铭》原文)。堂左右为承发司、永平库,堂前至仪门,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大堂后为寅恭门,门后为二堂,明代额曰“燕思”,后曰“思补堂”,清末改曰[1] “退思堂”,均取退而思过之意。二堂之后有暖阁(穿阁),经穿阁即入内宅(府庭),内宅为一四合院,由宅门及左右门房、左右廊房和后堂(三堂)组成,俗称上房院。宅门及门房两侧为吏舍,但在上房院外。后堂规模与大堂相仿,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和商讨重要政事的地方。后堂东有偏院,为知府眷属住所。其东南(在二堂之东偏南)为“虚白轩”;北折而东植桃李数十株,有舍曰“桃李馆”。后堂西南(在二堂西)有花厅,厅之北宇曰“师竹轩”,为知府鉴判之所,即签署公文、案卷和日常办公的地方,取虚心治理之间,故名。

转西为“爱日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于堂前凿池植莲,并架虹桥于其上,以通“对月轩”,取净直不染之意,加制匾曰“爱莲”,旁砌假山,为政余憩息之所。后堂北为“槐荫静舍”,舍后隙地为菊圃,每年重阳可养千余盆菊花;堂之西南辟菜圃,引泉水以灌之,曰“芳畹”。后堂再北为后府,西半部为马号,东部有侧院,内有“桂香室”,室后为团练宾兴馆。最北部为操场,原是训练团勇的地方,民国25年(1936年),督察专员公署在这里举办第一届武术大会。

午后阳光(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