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恽,(今桐庐县)人。
历仕余杭县令、黄门侍郎、征虏将军、封余杭侯。
东汉熹平元年(172),陈恽任余杭令。时县内苕溪承天目山系之水,奔涌直下,水势甚猛,溪狭不能容,常泛滥成灾,甚至一年数次,淹没田庐,危及邻县。陈恽上任余杭后,怀着为民解忧之心,急切亲自看察地形,发民十万于县城西南筑塘围湖,分流苕溪水势。湖分上下,沿溪为上南湖,塘高一丈五尺,周围三十二里;依山者为下南湖,塘高一丈四尺,环山十四里,湖面六千余亩,统称为南湖。在湖面西北凿石门涵,导溪流人湖;湖东南建泄水坝,使水安徐而出。沿溪增置隧门水闸数十处,旱涝蓄泄,益田千余顷。至今杭嘉湖一带仍受其利。县人称陈恽此举为“百世不易,泽垂永远”。陈恽在任内,还将余杭县城从溪南迁至溪北,筑城浚壕,卫民固圉,四年,又于余杭城南建兴隆桥,横跨苕溪,以便行旅,于是城南逐步成为商贸之地。
时人,为感恩这位好县令,便在南湖塘建祠以祀。至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余杭人民又将陈恽与唐宝历元年(825)任余杭县令的归珧、宋宁熙八年(1075)任余杭县令的杨时,共列“三贤祠”祭祀陈恽。足见人们对这位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好官敬仰怀念之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