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的食品之一,因为其色泽为青绿所以叫做青团。创于宋朝,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之一,当时叫做“粉团”,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青团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青团外皮松软肉体松糯,不甜不腻,味道清香有青草香气,有点黏但不粘牙,青团的夹心多为豆沙。
在三明,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又叫成青青果,选取的野草主要也是鼠鞠草和艾草两种。用鼠鞠草做的为淡绿色,隐隐
有股子清香气,用艾草做的清明果为深绿色,有股浓郁的艾香味。艾草同样是我国广泛用于制作清明果的原料。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为多年生草本,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背则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辨认艾草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艾草叶子的两面颜色明显不同,还有就是它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1]
历史由来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历史记载
其学名为鼠鞠草,也有叫鼠曲草、鼠麴草的,清明果
清明果
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写法各异。鼠鞠草,俗称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绵菜、米菜、荠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本草纲目》中有段记载的文字:「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该草遍布我国各地,先人历来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团的记录。
制作方法
清明果做法分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用艾(一种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艾的绿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底下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俺家用松针,更香健康),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基本原料
清明果,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这时候还需要一个有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再拿出来时就会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纹。一般一块木板上会有三个不同花纹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会各有特色。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得名缘由
清明果因为主要原料野艾在清明时节长势最旺,也最易采得,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此果过去用于清明时节纪念和怀念逝者。这种野艾有一种浓郁的味道,看起来像葱,吃起来也像葱。果皮有韧劲和嚼头,而且不会吸收菜馅里的油,一口咬下去时,咸香满口。用捏花边与否来区分豆腐馅和萝卜馅的清明果。
食用方式
清明果做法分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清明果
清明果
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三明人做清明果,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咸清明果 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这时候还需要一个有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再拿出来时就会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纹。一般一块木板上会有三个不同花纹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会各有特色。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清明果也被人称作清明团子。
食品特色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这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那气味是春天的甜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