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沿广通渠达大兴城长安,北由永济渠达涿州、南经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达江都、余杭。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和华北地区,在兴兵南征南朝陈之前,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平定南朝陈后,隋廷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所开的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前代业已干涸的旧沟,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以人力开凿的。最终形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再次开凿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开皇七年(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前486年吴王夫差的开凿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大江边的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大业元年(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大河(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城市。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为了将隋代江南的税粮食和纺织品运到中都城隋洛阳城,大业六年(610年)开筑江南运河,自京口(江苏镇江市)引大江经吴州(江苏苏州市)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的钱塘江。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至此完成运河南段,隋炀帝还准备渡浙江游会稽山。由于东征高句丽需要运输庞大物资,大业四年(608年)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开通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直达涿州(位今天津市),完成运河北段。涿州便成为东征高句丽的人员与物资的集中地。
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隋唐大运河长达折合今2700余千米。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今扬州)直达涿州。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泊了五十多天才到涿州,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州不过一个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隋洛阳城位居运河中心,西接大兴城,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经济重心;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隋唐大运河为促使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促进运河沿线各州县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有机体的整体文明。
大兴城
原汉长安城久经战争,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隋帝国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新长安城。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因为隋文帝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取名大兴城,隔年三月竣工。
隋朝大兴城城坊平面图大兴城参考北魏洛阳城和北齐邺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里坊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里坊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城址落于龙首原上,北临渭河,南依灞水与浐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岗原起伏。龙首原以南的“六坡”视为干之六爻,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根据《易经》,初九高坡代表“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大人”代表德位兼备的人,所以建设宫城作为帝王之居。九三高坡代表“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随时警惕居高位而不骄,处下位而不忧,所以兴建皇城让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九五高坡代表“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所以在这条高岗的中轴东西向,对称地建筑东面的大兴善寺(佛教)与西面的玄都观(道教),希望能借用神明镇压九五高坡的帝王之气。由于代表皇宫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所以皇宫只能布置在较低处的北边,然而北边有渭河相倚,也比较适合防御。“六坡”成为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朝廷和寺庙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城市的水道。这样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大兴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巨大的城市之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及平安京(今京都市)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取为朱雀门及朱雀大道。
东都洛阳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营建并迁都洛阳。遂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城建成后,隋炀帝颁诏书 。并以洛阳为中心,营建大运河。
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炀帝营造了功过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隋唐大运河,该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通达南北。隋朝时洛阳由于水路畅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加之隋炀帝调迁全国大量商贾和百姓入住洛阳城,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赵州桥
建造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计者为李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12 文化
学术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反儒。601年,隋文帝认为学校多而不精,下令废除所有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名额限七十人。刘炫上书切谏,隋文帝不听。同时下令营造寺塔五千余所。隋炀帝时虽然恢复各地学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时最著名的儒生有刘焯、刘炫,二刘学识丰富,受当时儒生景仰。然而刘炫乘隋文帝购求书籍的机会,伪造书百余卷,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骗取赏物。刘焯也因计较束脩,声名不佳。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举动,使得不少儒生后来都参加隋末民变。
王通是隋末大儒与隋朝著名的思想家,谥为“文中子”。他主张执政者应该先德后刑才能让人心服;提倡儒道佛三教应该共同相处,而不是互相抵制。又主张天人之事与天地人三才不相离等思想[101]。他著有《太平十二策》、《续六经》(又名《王氏六经》)与《文中子中说》。他的孙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学说,对后来宋代的理学影响深远。
佛学思想大多为唯心主义,其中最兴盛的天台宗主张止观说,而禅宗主张顿悟说。止观又称为寂照、明静,主张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专注于特定对象,并产生对于该对象的正智慧。顿悟为“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张顿悟。主张凡事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文学史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中唐时期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杜书,称为《杜家新书》。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甚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隋炀帝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才发表出来,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
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质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虽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专业史臣撰写,由朝廷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专门的事业。
音韵学目录学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韵学与目录学的成就尤为卓越。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长孙纳言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一致认为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南北用韵不同。以前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都有错误。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要旨,于601年写成《切韵》五卷。这部书统一书面的声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是中国最早的音韵书。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目录学方面,隋代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众经目录》,道家的《道经目录》,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与释彦琮所撰的《隋仁寿年内典录》。隋廷收集南、北两朝所有书籍共37万卷,并编有《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编写出《隋书·经籍志》,成为隋以前著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的地位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相同。[5]
宗教
西安大兴善寺自南北朝以来,佛道儒统称三教,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隋文帝主张调和宗教与儒学,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并容儒教、佛教与道教以相辅治国。由于国家开放,流行于西亚的祆教也在中国广为流传。
隋朝期佛教进入极盛阶段,这是因为皇帝与佛教的渊源密切。北周武帝灭佛时,智仙隐藏在杨家,预言隋文帝日后会做皇帝,重兴佛法。隋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对群臣宣称“我兴由佛法”,所以积极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学,佛教成为隋朝国教。581年,隋文帝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并且听任人民出家。隋炀帝时,朝庭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还向天台宗智者大师受戒,成为佛家弟子。然而皇帝也对佛教严加控制,例如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当时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天台宗讲究将“教”、“观”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认为法界无相,万物一体。止观是主要修行方式。三论宗因研究《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著称。主张世间、出世间的万有诸法,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并且翻译数万佛经,使佛经流布多于儒经数百十倍。隋文帝狂热重崇佛,仅头两次在各州兴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兴善寺最有名。又令计口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