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六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扫六合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虽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然而上党郡却转而依附赵国,秦王大为震怒,秦赵开战,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降卒全部活埋,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多万。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秦国因在长平之战损失严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7 政治制度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今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8 技术进步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丁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青铜剑,战国时期战国时,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着的提高。已经较好他掌握了高温液体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铸铁柔化术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造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十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

战国时期大型铜环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战国初年,魏国每石粟卖三十钱,农民每户种一百亩地在平常年景的收获,除去吃饭和交税,余四十五百粟,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每户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钱,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钱,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钱,还不足四百五十钱。

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或汪洋恣肆如庄子,或娓娓动人,或激情横溢,或约烂多彩,或譬喻连珠韩非子的寓言,或剖析透彻如孟子,或逻辑严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屈原的诗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有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社会重大变革

A、农业生产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1、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各地大量铁器出土,表明其广泛性。方法有所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条件。

2、畜力耕田的推广:除了牛耕外,还有马耕,地区更为广泛。

3、耕作技术的进步:识别土壤,施肥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4、粮食作物种类与分布:由于各国土壤、气候等不同而种植不同的庄稼,粮食作物品种也有所不同。

5、农业方面的提高:当时一石相当今60斤,从而可知,中国的农业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在当时已奠定了基础。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种类:战国时代的手工业,有作为农业副业的家庭手工业,有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有豪民经营的大手工业,也有各国政府经营的官营手工业。

人员:有农民、手工业者、依附贫民、雇工(佃农)、奴隶、官奴。

技术:纺织业有新产品,并有地方特色。木工有规(圆规)、矩(曲尺)、绳(墨斗)、隐栝等。采矿、寻矿技术。

产品:琉璃(即玻璃)制作的璧、剑首、印玺等。

2、商业的发展

因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带来了商

聂乐(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