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东台老城让人“可惜”“可叹”“可恨”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东台市

近日在论坛上版友逍遥月无崖发布了“咱们东台老城记忆深处的照片消失老街”、湘灵发布的“再别西溪”和东台郎发布的“即将消失的东台最古老的商业街”系列老照片,以及沉默不是战斗的“周巍峙谈家乡东台的‘旧城改造’工程”,“风雅溱湖的“抱愧祖先”和雨花石愚人“离我们远去的一切”。看着文字中所叙述的一切和照片中曾经熟悉的一幕幕,版友们纷纷发出了“可惜、可叹、可恨”的感慨。其实,东台消失的老街又何止一条......,如今都已经变了样,而我们只能在文字和黑白照片中寻找当年。
但昔日的东台老街繁华热闹的街景深巷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东台老街商店次第林立,百业皆具,市肆兴旺。油车塘坊、南北杂货、布店药铺、衣庄染坊、铜铁匠店、茶肆酒楼、书场旅馆、豆腐米市、肉庄鱼行、南北地货、缸甏碗铺、雨衣伞店、服装鞋帽,凡衣食住所,应有尽有。百货耀目星罗棋布,八方生意霞蔚云蒸,呈巨镇商业气派。
可惜:消逝的古宅老街。从此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只能留在了一些人的记忆深处和零碎的文字当中。老城改造和老城保护是两个概念。老城保护,实际上是保护文化,改造老城,实际上是改造人的居住环境。老的东西是无法改造的,应该更注重保护,将烙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群作为文化符号来保存,修旧如旧才是真正的保护。
可叹:远去的人文情调。每一座老城总有其历史厚度和传统的文化魅力,石板、青砖上清晰的刻字,老宅墙角细致的云纹。雕刻,体现了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不可称,不可量,却尽可思。老东台每一条老街,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宅都能折射出东台的文化底蕴。而蕴藏在这些老街巷道中的故事,使我们更被那时候人间百态生活的吸引,曾经开满了茶馆、旅馆、百货店,有做红糖的糖人,制作秤的秤枰匠,染坊里的染匠,还修脚工、编织工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故事。最后的“船家”、曾经布满小巷中的理发店、卖锟钝的补铁锅的、修阳伞的,还有沿街卖菜的的农民......这些手艺活儿如今都已经看不见了,这些都是最早的艺术。生活在老街、小巷里的人们用他们双手绘出质朴的生活,演化出一种迷人的老东台情调,可惜这种情调已经渐行渐远了!
“可恨”:那些空降的权贵,为了他们的政绩与腰包,与惟利是图的商人们狼狈为奸,几年时间,就“合法地”以冠冕堂皇(旧城改造)的理由,把一座我们珍贵的古城暗算了!(以上引用今日说法版友语)但作为土生土长当权者的左臂右膀和前呼后拥,难道你们也“子卖爷田不心痛?”面对古城的消失,在东台人祖先面前,难道你们不是东台的"李鸿章"?(以上引用风雅溱湖版友语)而我们竟然无可奈何,甚至连续起码的反对和抵抗都没有!现在,他们已经纷纷安全撤退,大多数去享受他们的幸福生活,却把一座混乱不堪的现代垃圾和贫穷、耻辱,留给了大多数老百姓和我们的子孙!(以上引用今日说法版友语)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城市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甚至每一捻土都封存着一页故事。流动的城市即是人群,凝固的人群即是城市。没有回忆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失去记忆的城市仿惹海市蜃楼。
老城改造,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但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基础设施,更意味着优良的生活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建设中刻下属于自已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的需要。“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老城古镇改造既然势在必行,那么请给文明留条道,让城市记忆永远延续下去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三十前的一个夜晚,有个小孩蹲在街头,望着地上未干的画,那是老画师画的达摩。。。。。。这样的情景也许是词人记忆深处的画画,也许是他对未来的想象,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愿见到,当我们走在未来的街道上,一转身却望不见未来的路,那真是“可恨”、“可惜”、“可叹”了。

zspmm(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