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电视的博弈

家乡区县: 贵阳市南明区

曾有人打趣,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在电视机旁等“黄金档”已成“行为艺术”。这个说法也许夸张,但不可否认,在网络大环境下,电视行业受到的冲击巨大。一方面,分屏时代造成的观看平台转变导致观众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网生代”对年轻、新锐内容需求开始猛涨。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从创作、制作,到发行播出为一体的网络自制节目成为视频网站的必争之地,经过近4年的酝酿与发展,各大视频网站的拳头节目纷纷出现,节目基本格局也已形成。

然而,传统与新兴的平台在数字碎片化时代,远非单纯博弈,打通资源,发展各自的平台优势,已成为共识。

“互联网 ”背景下,影视产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哪些不容忽视的新局面?

网络剧总量已和电视黄金档节目容量旗鼓相当

一位大型视频网站节目统筹总监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寒暑假,都市轻喜剧《爱情公寓》的网络点播量便会大幅上升。作为一部拥有鲜明美剧烙印的快节奏电视剧,《爱情公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不令人惊讶。但这个现象却为视频网站的内容突破亮起一盏“提示灯”,或许,电视结束的地方,正是网络开始的地方,荧屏上符合年青一代审美的国产电视剧是不是不够多?这正为网站开发内容产品指明了方向。

带着这样的思路,网络节目开始了多轮发力。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便是各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的自制剧,虽然每部网络自制剧内容不尽相同,却都贯穿着同一条线索—对年青一代审美的取悦。网络用语、二次元审美、对美剧日剧痕迹明显的模仿,这些随着网络普及而来的时髦元素,被纷纷嫁接到网络剧中。年轻化的走向造就了不少现象级网络剧,它们点击过亿,远超热门电视剧。

对于不少传统电视人而言,网络节目最让他们羡慕的莫过于精准观看数据的获得,以及对反馈数据的快速处理节奏。“节目由谁加盟、主演,演什么、说什么,都由网络大数据说了算,甚至前一集的评价与观看数据也会成为下一集调整的依据,有时节目上线前几小时,制作方还在根据上一期节目的统计数据,进行最后的剪辑与精修。”一位网络节目制作人透露。大到观看时长、观众规模、收视峰谷时间,小到用户的暂停、快进、回看、留言、评论,这些都是网络节目收集的重要数据,直接决定着之后节目的走向。

与传统电视收视率只能笼统地给出收视份额相比,网络平台解答了观众看什么、怎么看、看多久,甚至谁在看的问题。这为内容走向提供更准确的刻度与坐标。然而,数据算得出元素却得不来创意,有业内人士甚至开始质疑,“唯点击是瞻”的网络节目,极有可能落入荧屏“唯收视是瞻”的窠臼—模仿跟风、追求重口味等问题将逐渐浮出水面。

追求眼球效应,却忽略了串联“吸睛”元素的创意努力,这一现象在网络节目中已经初见端倪。比如一家制作公司根据网络平台上播出的电视剧和电影,“算”出某位一线明星颇受欢迎,于是请其参演网络剧。但同时发现这位演员此前的角色多元,很难形成有效的数据归纳,最终演员只好以客串的形式露脸。虽然明星的出现让这部网络剧的点击量上升很快,但是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割裂,却惹来不少争议。而在一档明星脱口秀中,节目请来一位曾在百家讲坛开讲的高人气收藏界名人,但节目为了紧跟网络热点,让主持人放弃了擅长的收藏领域,转而变身“杂家”,侃起了影视明星、社会风俗、诗歌小说等话题,导致节目严重“水土不服”,点击量极低。

一些网络节目为了迎合受众,甚至捡起了被电视淘汰的表现手法。侵犯隐私、虐星、秀奇葩在一些网络真人秀中成了最大卖点。在某网络秀中,节目组提前排演了偷盗、陷害、争吵、车祸等劲爆桥段,并通过无处不在的隐蔽摄像头捕捉不知情明星的现场反应。在高度紧张的外压下,不少明星粗口不断,还有的情绪失控当场大哭,而明星的失态正是节目的点击保障,这档节目每期的点击量都维持在千万级别。

去年被业界公认为网络剧“元年”,网络剧产量达到了1000集,比上一年同比增长45%。曾有业内人士估算,不到3年的时间,网络剧的年产量便会超过国产电视剧,但网络剧之后的表现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数据显示,今年将有600部总共7000集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影视剧问世,这将首次超过目前全国卫视频道黄金档的容量,网络剧逐渐从以“破坏性创新”起家的一股小众力量,成长为几乎与传统电视行业平起平坐的的重要力量。

除了数量上的迅猛增长,网络节目制作理念也在不断升级。最初以段子体、山寨剧起家的网络剧,纷纷走起严谨的剧情化路线,一些网络剧更是请来电影团队进行制作,投资成本将不少传统电视剧摔在身后。而比网络剧起步稍晚的网络综艺节目,也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名人脱口秀、明星真人秀等荧屏热门综艺形式,几乎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对应,节目嘉宾也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网络红人,开始转向一线影视明星。

周巍(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