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担任总理
当选德国总理后的希特勒拜见总统兴登堡[5]
1929年10月,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这可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6]
从1930年至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就在这时,帕彭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1934年8月2日,联邦大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病逝,紧接着并未举办总统选举,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内阁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总统职权暂时中止并将该权力转授予总理,使希特勒成为元首兼帝国总理。希特勒也成为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德国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在8月中的公民投票,这些行动获84.6%的选民认同。这些行动违反了威玛宪法与授权法案。该宪法规定由最高法院院长代理总统直下次选举,而授权法案特别规定希特勒不得利用任何方法侵夺总统职权,已无人能反对他,希特勒正式实行独裁统治。魏玛共和国也就被正式推翻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由此诞生。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这种联盟。他执意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独裁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1933年2月1日就发布第1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了一党专制。1933年2月4日又颁布了《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共和社民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2月6日,解散普鲁士邦议会,使普鲁士代理内政部长,纳粹党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为纳粹党在普鲁士夺权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与社民党人以及其他反法西斯战士等反战人士。另一方面,希特勒又在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而赢得选举的胜利。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纳粹党徒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纳粹党一党专制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
1934年6月30日,他通过由希姆莱策划、海德里希负责执行的“长刀之夜”事件,以冲锋队政变为借口,铲除了冲锋队头目罗姆及前总理施莱切、前军情局局长布利多等大批要员。借此大肆镇压打击及削弱党内反对派,获得了国防军及总统兴登堡支持,巩固了自身势力。[6]
纳粹党内会议[5]
1934年3月5日的国会大选以后,纳粹党获得了43.8%的选票,民族人民党获得8%的选票,这两个执政党虽获得了51.8%的选票,但没有获得2/3的多数,这样他们就无法保证通过有些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立法。于是3月23日希特勒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权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拥有立法权,就可以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权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解散全国的工会,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时,年迈的兴登堡于1934年8月2日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并且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团体,迫害和屠杀天主教会、自由派基督教会、社会民主党人、共产党人和犹太人,宣布纳粹党和纳粹德国合为一体,开始了一党专政及独裁的道路。在纳粹德国初期阶段,他的经济措施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低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初期(1938年)已实现了,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对他不满的评论,一般是针对二战爆发后,他与德国的国策。纳粹的政策鼓励妇女生育并留在家。在1934年9月对国家社会主义妇女组织的演讲上,希特勒认为“德国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园。”希特勒监督了德国历史最大的建设工程,水坝、高速公路、铁路及其他。然而这些并未对于威玛时期的大量失业有具体成效。希特勒政府赞助建立巨大宏伟的建筑,与国家首席建筑师施佩尔确立希特勒对德国古典文化的重新见解。1936年柏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希特勒开幕。[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