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7

家乡区县: 内蒙古正蓝旗

对内政策

希特勒与众军官

一战后的德国上下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让纳粹党获得了“政绩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戴。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的执政党。当时的德国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动荡。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失业人数更高达600万。在国际上,德国不仅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受创最深,而且还饱受英、法等战胜国的挤压,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战败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国家。可以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开始执掌大权的。

消灭失业

首先,希特勒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等。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从1933年至1939年,国家机关中的官吏和职员人数增加了1倍多,占全国自食其力的居民总数的18.4%。据统计,1933年的德国失业率为20%;1934年为12.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为0.95%。而英国在1938年仍有150万失业工人靠救济生活。当然,过分就业是建立在绝大多数就业者的工资缓慢上升基础上的。从布吕宁政府开始,德国当局就认为,德国真正的工资是过高的,必须消减以让企业有利可赚和提高竞争力;否则,过高的薪资意味着更高的失业。1933年,德国的工人工资仅相当于1928年的70%、1934年的75%、1936年的80%,1938年上升到一933年85%。当然,许多工作岗位空出,是因为政府将犹太血统的德意志人从这些岗位驱逐了出去,他们的经济活动被完全禁止,其财产也被剥夺。

财政政策

1932一1933年度至1938一1939年度,德国税收由68亿马克猛增到177亿马克,六年实收税款600多亿马克。从而,使国家有能力通过积极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振兴经济。首先,控制消费、投资和劳动市场。国家通过控制外汇,执行卡特尔协议或者农业价格政策,管理进口和国内生产的原料,进一步影响产品成本;1937年以来规定使用统一的会计账薄和成本计算体制,方便了国家的监督。自1933年起,国家对物价进行了干预,以避免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经济和社会后果。消费在德国受到了抑制,工薪家庭食品消费在1927一1937年是下降的,即便是消费量增加的食品也仅限于便宜的黑麦、土豆、黑面包等。控制投资的方式是通过干预资本,将资金引导投资到所希望的方面去。国家以增加非财政性的措施制止私人经济从事政府所不希望的活动,运用胡萝卜和大棒混合政策推动私人资本流向政府期待的地方和领域,并且其投资水平和幅度始终高于公共投资。在调整劳动市场需求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废除过去关于增加劳动强度的规定,增加和提高劳动效率。从1937年起,几乎全部废除了迁徙自由和就业自由,通过改进学徒的培养工作、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类似措施克服缺乏专业工人的困难。德国对劳动力采取了一种强制性和压迫性的管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规定劳动力的供应由劳动局安排,不许企业以高工资招聘工人,成立和扩大企业要经国家批准。

扶助外贸

从上表看,德国外贸始终不景气,1933年出口仅是1928的39%,到了1938年也没达到1932的水平。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德国别无选择,只能进行贸易保护。进口被限制在粮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项目上,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尽量由国内生产或替代。为了扩大出口,国家支持资本家为获取新投资市场而斗争,乃至诉诸武力,使用军事手段。在德国并不存在国家对外贸的垄断,除了某些产品,特别是谷物以外,对外贸易一般由私人资本经营。纳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是战略物资的进口。为了保证进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补助金和提倡对外倾销政策,以使进出口平衡。从1935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金融政策

采取紧缩银根,强化金融创新首先,加强对外国资本的管控。其次,实行新货币政策。第三,健全银行监管。第四,加强外汇管制。第五,对进口进行管理。第六,松财政,紧货币;松财政,即由国家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修筑道路,兴建机场、建造住宅,改良农田等),以刺激需求;紧货币,就是采取以借债为主的筹资方法,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此外,帝国政府发行了总计约80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长期债券是由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所)安排的,即从储户和保险者身上筹措资金。这调动了未动用的生产因素,增加了国民收入。国家通过执行这些经济政策促进了信用膨胀,尽管这会使德国经济面临危机,但却能为发展军事工业和进行战争开辟财源。这使国家在财政方面债台高筑,1933年国家财政赤字为24亿马克,1938年上升到105亿。结果,德国以很低的通货膨胀率换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937年底与1932年底比,德国国民收入增加了63%,而货币流通量仅增加了48%。

再私有化

1936一1937年,纳粹当局为弥补预算赤字,急需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再私有化进程达到了顶峰,而对那些不能盈利或只能通过损害垄断资本利益才能盈利的生产部门则促使其国营或半国营发展。包括银行私有化、工业私有化、农业私有化。1941年1月21日,德国的《国民日报》赞扬了再私有化运动有利于私人的首创精神,认为它“总是能够很好地促使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并能最好利用这些可能性”。

nrsg(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