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8

家乡区县: 内蒙古正蓝旗

企业整合改组

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强制推行“卡特尔化’夕,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其次,强制卡特尔化。

经济监管

1933一193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纳粹德国确信,一战中英国封锁引发的食品短缺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崩溃。所以,纳粹将追求农业的自给自足作为战争与延续和平的目标,对农业的监控比工业严厉。有学者认为,当时德国的经济结构像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非常落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有29%在农业领域。为解决困扰德国的农业问题,纳粹政权采取如下措施以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控制农业和农产品,在“自给自足”口号下减轻国家在粮食和其它原料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二是为解决粮食问题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三是实行农业组织的一体化。四是将农民固着于土地,制止农业人口外流。其重要措施之一是于1933年9月29日颁布的《世传农庄法》,其中规定:“面积从7.5公顷至125公顷的世袭农庄既不能充当抵押品,又不得在继承过程中分散,更不准出售和转让”。五是推行农业义务劳动制度。1935年6月26日,《帝国义务劳动法》生效,规定每一个德国男性公民都有义务参加农业劳动,1938年2月,该项法令扩及到妇女,并于1939年1月4日作出详细规定:凡要求在管理部门、商业部门或某些工业部门工作的青年妇女,都必须先在农场或城市义务劳动一年。通过一系列措施,纳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国农业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德国的农业生产趋于稳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德国每年仍要进口1/5所需粮食,德国为进口脂肪、动物饲料、食用油等仍需扩大财政赤字以拟补不足。

自给自足

1937年7月,戈林在柏林国际商会强调指出,如果长期依赖外国或多或少的善意来生活,对于一个自觉民族是不可容忍的。为了加强帝国的工业基础,提高德国的自给程度,纳粹政权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全面扩大生产能力。其次,加强技术的合理化。在生产中减少型号,充分利用工业大生产的长处,统一零件,简化修理工作,减少库存量,尽可能采用完善的操作法提高劳动生产力。第三,分散工业生产。为了减少敌人对德国工业潜力破坏的可能性,采取了分散工业布局的政策,人们开始将生产重点从高度工业化的边境地区(鲁尔、上西里西亚、萨克森)转移到德国中部。第四,在原料供应方面实现较大的自给率。为改善工业原料的供应,德国将废物利用和合成制品的生产置于优先的地位。第五,加强战略金属资源的储备。第六,实现食物的自给自足。四年计划的自给自足政策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些目标不切实际,几乎没有达到预期规定,多数铁矿石还得从国外进口;合成汽油也无法达到目标。相对来说,合成橡胶基本达到了计划要求。

福利政策

在俾斯麦时代,德国就推行了许多社会福利措施。纳粹政府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台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首先,开展欢乐产生力量运动。德国劳工阵线主席莱伊建立了一个“欢乐产生力量”的组织,负责向民众提供一般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还无力问津的文化活动。他扩大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提供休假旅游补贴。除了吸引工人参加棋类、球类、滑雪等娱乐活动外,还控制国内旅游点,修建数千所疗养馆,建造了两艘2.5万吨的船只,作为海上游览之用。“欢乐产生力量”组织的活动规模很大,据官方统计,每年参加活动者有700多万人,而劳工阵线在1937年的会费收入达1.6亿美元。一时间纳粹报刊和电台广为宣传:以前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东西,德国工人也成为可能。纳粹政权通过欢乐获得力量活动控制了民众的业余时间。该组织还拥有交响乐队,经常组织工人观看廉价的话剧和歌剧,参观展览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接受业务进修。其次,组织“劳动美化”运动。第三,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举行的“大锅饭日”活动更具纳粹特色。希特勒一上台就宣称,5月1日是国家的法定工人节日,并且提出了口号:“工作光荣,尊重工人!”在全国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进行野餐或集会来庆祝。工人领袖则被邀请去柏林郊外的国际飞机场参加集会,希特勒也会亲自到场致辞。[11]

人口政策

一战使德国失去了180万人。纳粹政府为了使德国人口增长,提出“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进程就是选择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则不应该过独身生活”,“结婚的意义在于生殖和养育后代”。纳粹的“妇女理论家”奥古斯·特迈尔指出,妇女返回家庭的目的是受孕生子。为鼓励增加人口,德国以证书形式向每对夫妇发放1000马克婚姻贷款用来购买家具和居住物资。纳粹政府认为,“每个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个孩子才能保障一个民族的存在”。同时,对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包括发放多子女生活补贴、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贴、减免多子女家庭税收、为孕妇和婴儿提供社会救济和帮助等。纳粹政府还颁发《德意志多子女母亲荣誉证书》和勋章,证书封面上醒目地标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亲”,“保护德意志母亲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义务”。政府对生育4一5个孩子的妇女授铜质十字架勋章、生育6一7个孩子的妇女授银质十字架勋章、生育8个或更多孩子的妇女授金质十字架勋章。纳粹政府主张,结婚和生育“必须保持其纯洁,必须努力做到,只有健康的人才能生儿育女”。第三帝国政府不仅以法令法规强制人口的“健康”发展,而且还淘汰所谓的“无生存价值的生命”,其中包括“全部低劣者和与被理想化的雅利安人相反的深肤色人,遗传病患者、懦弱、不合群、无能、卑贱、非本族的人”。纳粹政府号召妇女,特别是年青妇女为“元首和民族”而生育。针对妇女解放的思想,纳粹宣传家辩解说:“妇女结婚、返回家庭绝不意味着比男人卑贱,也不能证明其社会地位低下,而恰恰是她们作为母亲的地位和能力使其与男人平等,甚至优越于男人”。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国人口从1933年的0.66030亿人增加为1939年的0.69460亿人。

加强经济信息控制

希特勒非常重视经济情报保密,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道:“我国的国民经济,时因任意泄露工业上的秘密而蒙受损失”。1933年4月10日,德国创建戈林研究所,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准确性最强的情报机构。创建后的12年里,它监听的电话和破译的电报将近50万份。这些“产品”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译从梵蒂冈到瑞士的密码;能破译美国波恩公使馆的密码。直到1942年,美国才堵住了这一漏洞。通过上述措施,纳粹政府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使20年前惨败的德国重新崛起为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强国。[12-13]

对外政策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的对内政策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政策则使德国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普遍感到脸上有光,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重整军备

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在看清国际联盟的底牌(即没有决心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来制止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后,希特勒更是肆无忌惮地大搞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军力最强大的国家。v

nrsg(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