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戏曲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清道光初年发源于定兴县固城镇一带。
明永乐二年(1404)大批移民入境。1425年前后,县境人口近半数自山西移入。山西地方小调随之流入定兴,与县内地方小调融为一体,并逐步发展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小调,这就是河北梆子的基础。
清乾隆年间,一些山陕梆子艺人被清政府撵出京城,会同陕西移民来定兴安家落户。山陕梆子的东迁,促进了东西戏曲的和谐交融,落户的艺人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剔除了定兴人不大喜欢的韵味,保留了原有唱腔中高亢有力的优点,揉进了河北的地方特色,创出了一种新声腔——原始河北梆子。逢年过节为本地演出。从此,定兴成了河北梆子的诞生地。
道光年间,西幸村艺人高宜直创办了第一个河北梆子科班——祥泰班。据高家灵牌记载:高宜直,原籍山西人,生于1785年,卒于1860年。他40岁始办科班。其后,传给他的儿子高同旺、高同兴,改名“小祥泰班”。1884年至l893年,高同旺之子高洪飞掌班,更名“玉和班”。1894年至l900年高同兴之子高洪逵掌班,易名“玉山班”。
高家3代传人办班,4易其名,5换班主,历时70余年,在京、津、冀、豫大部分地区传播技艺,培育英才,久负盛名。尤其是“小祥泰班”。既是科班又是戏班。先以教学为主,培养学员,后改班社远征各地巡回演出。
据《河北梆子简史》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著名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的师傅就是从定兴“祥泰班”出来的学生。另根据河北省戏曲研究室关于曲阳科班的调查资料,也证实咸丰初年开办的曲阳东诸侯村的“永和班”,最初的老师也来自定兴的“祥泰班”。由此可见,这个定兴科班,当属河北梆子诞生后的最早科班。它可以认为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祥泰班”熏陶下,周围乡里掀起一股河北梆子热,酷爱者与日俱增。本村的佟老济每当授课时同其他两个少年躲在隐蔽处偷学。后被班主发现,叫来视唱,在场学员相形见绌。最后佟老济苦练成才,被戏迷观众誉为“小燕黑”,每年封箱打冻还去易州的扬威城、定兴的长安城等地教戏。
在“祥泰班”的带动下,本县老君屯村高顺,于1885年左右办起了“信盛合”河北梆子科班。博采众长,连办5期历经30余年,培养出刘四红、九岁红、谷粒儿、赵长庆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后,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了各地河北梆子剧团的骨干台柱子。
河北梆子的兴盛,吸引了外地的京剧戏班来定兴演出,哈哈腔,皮影戏等小剧种也在定兴县部分村落脚。
我的网络营销主页:http://abc.wm23.com/caina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8908023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18908023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