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简介:
大明湖公园位于济南市区的偏北方向。 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 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纷呈,尤以天高气爽的秋天最为宜人。春日,湖上暖风吹拂,柳丝轻摇,微波荡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葱绿片片,嫣红点点;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冬日,湖面虽暂失碧波,但银装素裹,分外妖烧。
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宁榭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的南面有清宣统年间仿江南园林建造的遐园。遐园内曲桥流水,幽径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称为“济南第一庭园”湖边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临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湖对面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格阁,依阁南望,远山近水,楼台烟树,皆成图画。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
【大明湖沿湖古建】
大明湖一带历代建筑甚多,素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所有建筑均建造精美,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
〖海右古亭-历下亭〗
历下亭位于明湖水面诸岛中最大的湖心小岛上,因处历山之下而得名。它四面临水,绿柳环绕,它挺拔端庄,古朴典雅,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朱梁画栋,是一座轩昂古雅的木结构建筑。历下亭年代久远,几多变迁。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著名诗人杜甫曾与北海太守李邕饮宴于历下亭,并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广为传诵,历下亭也因此名扬天下。不过,当时的历下亭在五龙潭一带,唐朝末年就倾塌了。北宋以后,历下亭移建于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才在湖心岛上重建。现在的历下亭虽几经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额“历下亭”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亭北名士轩中,墙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画像及济南历代名人的画像,门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渠秋月一片大明。”
〖道教庙宇-北极阁〗
北极阁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北极庙、真武庙,是一座道教庙宇。北极阁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庙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后殿、钟鼓楼、东西配房组成。正殿内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龟蛇二将、四天君塑像,均栩栩如生,口目传神。正殿两侧壁上绘有关于真武修炼成仙的壁画,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后殿名启圣殿,供奉着真武父母的塑像。
〖汇波楼〗
汇波楼位于大明湖东北岸北水门之上。北水门为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建,是济南唯一的北城门,既可设闸泄水、防水,又可通舟楫。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修建新城墙时,在北水门上建了一座两层高的城楼,因城内诸泉水汇流入大明湖,再经北水门流出城外,故命名为汇波楼。汇波楼建成后,成为人们登临游览,集宴赋诗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解放前,汇波楼毁于战火。1982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新楼基本保持原貌,为重檐两层城楼式建筑,气势宏伟。登汇波楼,北可眺望鹊、华两山秀色,南可俯看明湖美景,夕阳西下时,更可领略到济南八景之一汇波晚照的壮丽景象。
〖园中之园-铁公祠〗
铁公祠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是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山东参政铁铉而建。明建文帝时,燕王朱棣南下夺权,攻至济南,铁铉率军民坚守,屡挫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为帝后,铁铉终因兵微将寡,被俘牺牲。后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铁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占地6000余平方米,由曲廊、三间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览楼”组成。园内杨柳垂荫,藤萝攀缘,院外南临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环境清幽旷远,建筑古朴典雅,其中小沧浪亭更是独具秀色。著名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镶嵌在这里。刘鹗《老残游记》中曾写道,在铁公祠前看大明湖,可见千佛山之倒影。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空气和湖水受到污染,这一奇景一直没有再现。直到最近两年,经过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治理大气、湖水污染,佛山倒影才又得以重现。游人如果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游览大明湖,偶尔能欣赏到这一奇观。
〖小沧浪〗
小沧浪位于铁公祠旁,是一处具有江南风格的小园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小沧浪亭、曲廊、荷池等组成,因系效法苏州沧浪亭风格修建,且规模较小,故取名小沧浪。曲廊沿湖而建,湖水穿渠引入荷池,池边建有八角形的小沧浪亭,整组建筑布局奇巧新雅,境界超凡脱俗。小沧浪国门两旁,镌有清大刘凤诰描绘济南风光的著名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牛城湖。”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
〖济南第一标准庭院-遐园〗
遐园坐落在大明湖南岸,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王钧创办山东图书馆时所建,原为山东图书馆的一部分,后分开划归大明湖公园。遐园布局设计均仿照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格式,四周曲廊相连。建成后因景致清雅,藏书丰富,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之誉。国内假山突兀,花木扶疏,山石嶙峋,游廊迂回,亭台巧置,有读书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筑,均造型巧妙,古朴典雅,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另外,园内西北角长廊壁上还嵌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
此外,大明湖周围还有南丰祠堂,稼轩祠、月下亭、秋柳园、明昌钟亭等二十多处名胜景点周匝公园各处。
【大明湖之谜】
久居济南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明湖里有“四怪”——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但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大明湖的四怪之谜也逐一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唯独“青蛙不鸣”这一怪,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明湖四谜已解其三〗
大明湖的四大谜,由来已久。明末的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就曾经在自己所写的《齐音·大明湖》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后该文又被清朝人收录在《历城县志》中,应该是较早对明湖四怪提出的文字记载。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困扰着古人们的四大谜已经有三个被我们解开了谜底。所谓的“蛇不现”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而“恒雨不涨”,则是因为大明湖的出水口众多,当水涨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至于“久旱不涸”,则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但是对于所谓的大明湖里“蛙不鸣”之谜,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面对这个奇怪的蛙不鸣之谜,济南民间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
〖民间说法系清朝杜撰〗
在济南民间,对于大明湖的蛙不鸣蛇不现的奇怪现象,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已被证明系后人杜撰。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后,于中午来到了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休息。真龙天子降临大明湖,自然也就惊动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齐鸣,众蛇会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鸟飞虫跑,一众生灵都希望能够一睹天子龙颜。但已经非常疲惫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鸟啊的不知趣的在这里凑热闹,于是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众生灵见龙颜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民间说法自然是人为杜撰而成,要知道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王象春就曾经对大明湖四怪进行了记载,因此这个说法,也仅仅是清朝人为了讨好乾隆后者后人牵强附会所做的杜撰罢了。那么,大明湖就真的没有蛙鸣吗?
〖记者夜访大明湖未闻青蛙鸣〗
深夜的大明湖里很热闹,蟋蟀等昆虫的鸣叫此起彼伏,然而偏偏少了青蛙们的“合唱”。大明湖里究竟有没有青蛙,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叫不叫,也算是众说纷纭了,记者决定夜访大明湖,去亲耳听一听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叫不叫。
8 月15日傍晚,记者来到了大明湖畔,通过对游人和工作人员的询问,记者发现,很多人对于大明湖里究竟有没有青蛙还抱有疑问。几位经常在大明湖里散步钓鱼的老人告诉记者说,大明湖里很难见到青蛙,而在大明湖负责清理湖面卫生的大妈告诉记者说,大明湖里确实有青蛙,但是比较少,自己还捞到过几只青蛙,和普通青蛙没有任何的区别。就在这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在大明湖月下亭前的藕池里,确实有青蛙叫。“每年的春天,当这些青蛙开始繁殖的时候,就会整夜的叫个不停。现在虽然已经过了交配期,但是偶尔也会听到蛙鸣,而且有时候还能看到青蛙卵。”记者当即决定,在月下亭里守“亭”待蛙鸣。
随着夜色渐渐的笼罩上大明湖,原本安静的大明湖畔,响起了阵阵有节奏的鸣叫,记者用心辩听后发现,这些叫声大多是蟋蟀等昆虫所发出的,但是并没有听到青蛙的叫声,一直到晚上8点,月下亭的藕池里,依然没有蛙鸣。就在这时,另外一位在此散步的市民告诉记者说,在大明湖东头的藕池里有青蛙。于是记者决定前往大明湖东的藕池里一探究竟。然而这一次记者依旧没能听到青蛙的叫声,但是采访附近的居民,他们都承认大明湖里确实有青蛙存在,而至于青蛙是否鸣叫,则说法不一。
记者一直等到了夜深以后,始终没有听到青蛙的叫声,只好离开了大明湖,而就当记者经过大明湖西南门的护城河时,却听到有蛙声隐隐从河边传出,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反映,护城河里的青蛙确实不少,每到春天四五月份的时候,就会传出此起彼伏的蛙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