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故事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白马寺属于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国外友人出资在白马寺兴建了一些具有外国风格的佛殿,包括1992年修建的“泰国风格佛殿”和2010年竣工的“印度风格佛殿”。除此之外,斯里兰卡、尼泊尔、日本、韩国、缅甸等国家风格的佛殿也将陆续在白马寺修建。
白马寺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寺内珍品
白马寺现存佛像百余尊,多为元明清代所造。其中大雄殿内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罗汉和二天将像,堪称“镇寺之宝”。另外,高2.17米的韦驮像白皙英俊、温和文雅,高2.01米的韦力像赫面瞠目、孔武刚强。十八罗汉为坐像,高1.55米至1.61米,神情各异、造型生动。它们都是使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具有体轻质坚,
经久不坏的特点。这种工艺发源于战国,鼎盛于隋唐,宋代以后逐渐失传,留存到现在的作品极其罕见,因此白马寺的这些造像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
白马寺内目前有历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赵碑”和“断文碑”,分别位于山门内的东西两侧。赵碑是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由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祖庭记》碑,碑文字体潇洒,丰神秀骨,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断文碑为一通高1.7米、宽1.4米的半截残碑,名《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该碑的碑文并非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五组写出,故称“断文碑”。此外还有北宋《摩腾入汉灵异记》、金代《释源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清代《白马寺六景》等碑刻也颇为著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