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硇洲岛

家乡区县: 广东省吴川市

硇洲岛, 古称硭,历史上属高州府吴川县管辖,位于广东省[1]湛江市[2]东南约40公里处。它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湛江八景之一:"硇洲古韵"---硇洲岛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
旅游景区
宋皇古迹和遗风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湛江市八景之一。
宋皇井宋二王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围。宋皇村位于硇洲镇东3.5公里,今属宋皇村委会。宋皇村是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驻地,气势浑雄,风景秀丽,当年曾在这里大建行宫和营房。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宋皇村大多数古迹已不存,仅留有古墙残骸依稀可见。城墙北面横向,残长10米,残宽5米,残高0.8米,均用青石筑垒,中间填土。南侧的赤马村,相传是按马的种类设置军马棚的地方,北称赤马,南称锦马,赤马村名沿用至今。保存较好的是宋皇井,传说宋二王刚到岛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来,味甘清淳,解决用水之困。井水终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为乡民所用。村民纪念宋皇,立碑把井称为“宋皇井”。供小皇帝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早已荒废,唯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书的“翔龙书院”石匾安在。宋皇村西南向有块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长期受风雨侵蚀,碑文模糊几不可辨,俗称“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民间一直称为“宋皇碑”,反映了人们对宋皇的怀念。
1945年广州湾光复,湛江建市时,有关部门于1947年编著《湛江概况》一书,把宋皇村、湖光岩、南三越王祠列为湛江市三大名胜古迹。当局曾广征社会各界名流意见,推选出湛江市十景,宋皇村是十景之一。很多文物古迹,在极“左”年代和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实在可惜。
硇洲灯塔
耸立
在硇洲岛马鞍山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另两座是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
硇洲灯塔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
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止主为圆锥体。塔斯社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面反射架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
灯座室的外围建有瞭望台。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壮丽海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烦恼尽消。
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一样,饮誉世界。它洋为中用,集古迹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来往船只的航道。硇洲灯塔是硇洲岛一大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渔港
繁荣的渔港是硇洲岛的—大景观。每天早晚到来参观、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照攘攘。成百成千的渔船云集在码头附近的海面上。夜晚千灯竞辉,渔歌阵阵。仿佛是一座由船只连成的“海中之城”。早晨,一筐筐鲜鱼蟹虾从渔船仓里接连不断地运到岸上来,劳动的喧嚣声、叫卖声与汽笛声连成一片,一片繁忙和丰收景象。硇州岛是南海大陆架的一个肥沃渔场,盛产名闻世界的硇洲鲍鱼、龙虾等名贵水产。

郑土标(2015-06-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