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江,南海水系河流,粤西沿海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虎豹坑,由北向南流经信宜、高州、化州、电白、吴川等县(或县级市)及茂名市,由吴川黄坡镇沙角旋注入南海。河长232公里。[1]集水面积为9464平方公里,广东境内为8734平方公里,河长232公里,河流平均比降为0.374‰。[2]《大清一统志》载:“……其水澄清如镜故名。南海水系河流,粤西沿海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县(后改为信宜市)虎豹坑(一说东镇镇庄垌村樟埇坑),由北向南流经信宜县、高州县(后改为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2014年改为电白区)、吴川县(后改为吴川市)等县及茂名市,由吴川黄坡镇沙角旋注入南海。[1]集水面积为9464平方公里,广东境内为8734平方公里,河长232公里,河流平均比降为0.374‰。
由于鉴江源头出于高山峻岭,集水于峡谷深涧,溪流多且落差大,每逢暴雨,山洪暴发,大量泥石冲下河床,中游则地势较缓,支流众多,河床淤积严重,河道排泄不畅,造成中下游水灾频繁,形成多处涝区。据记载,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443年间,鉴江曾发生过特大洪水39次,进入20世纪以后,于民国3年(1914年)7月出现大洪水,据梅菉水文站查测,洪峰流量为5830立方米每秒,相应梅菉断面水位为7.66米。新中国成立后,最大洪水出现于1976年9月23日,梅菉洪峰流量42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为6.81米,相当于原梅菉断面洪峰流量5900立方米每秒,比1914年7月洪水稍大;最小流量出现于1956年4月,为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迳流量76.82亿立方米,平均含沙量为0.56立方/公斤,年平均输沙量为180万吨。[6]
鉴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676毫米,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其变化范围为1500-2600毫米,下游利垌站平均年雨量2778毫米,最大年雨量竟达4398毫米(1973年),而南部的梅菉站平均年雨量仅1423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4-9月汛期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利垌站1959年5月19日雨量达858毫米,而枯季雨量稀少。
鉴江年径流在地理分布上与雨量相似,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变化范围为600-1800毫米,流域平均928毫米;高州大桥顶附近年径流深在1800毫米以上,而吴川的梅菉、黄坡等地则为650毫米左右。平均年径流量85.7亿立方米,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年占有水量约2240立方米,约为广东省人均占有量的70%,较全国人均占有量尚少10%。1956年4月2日梅菉站(集水面积8836平方公里)流量曾出现零值。因此,除洪涝以外,干旱也频繁出现。[1]
鉴江流域土地年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200-500吨,水土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输沙量300万吨,河道淤积严重,干流高州河段自1952-1977年河床平均抬高1.5米,尤其是镇罡那射处20世纪80年代5年间河床淤高0.47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