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lj)

家乡区县: 四川省苍溪县

苍溪方言简介
(一)苍溪的地理位置,人口与民族。
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苍溪,是川北地区著名的农业大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中上游。巴山东障,剑门西横,古称“秦陇锁阴”,“蜀北屏藩”。苍溪东接南江、巴中,南抵阆中,西靠剑阁,北邻元坝、旺苍。全县幅员2330.19平方公里,人口27万。居住着汉、回、壮、傣、藏、彝、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3%,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
(二)历史演变过程中苍溪居民的变化与组成。
1、根据苍溪蟠龙山脚及铧厂沟出土文物考证,距今约一万至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西周时期,苍溪属巴国之域,西部与蜀国相连。
2、在古代“川陕四路”中,苍溪位于梓川路和夔州路之间,其北面就是历史上被称为“蜀北重镇”、“秦蜀咽喉”的广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乱中,幸存者不足十之四五,甚至十之二三。战乱平息后,这里就成为主要的移民流入地之一。
3、苍溪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明末和清初。分别从湖北、江苏、陕西、浙江、云南等省移入。苍溪人口的大部分就是这两个时期迁入繁衍的,不少现存族谱都有明确记载。
4、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1939—1944年间,沦陷区部分人口迁入内地定居。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跃进”时期,从南部、西充、岳池、武胜、广安等地迁入大量人口定居。
近年来,苍溪又成了三峡库区移民迁入地之一。
(三)苍溪方言的最终形成。
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方言的苍溪方言,在原苍溪土著居民方言词语和外来移民方言词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情风味和地域特色,在苍溪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苍溪方言词语与使用人群年龄特征的关系。
苍溪方言是苍溪居民在长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局部地区居民共同语。它不仅见证了苍溪发展的历史,而且至今依然显现着苍溪境内不同地域的民风差异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苍溪独特的地理风味和风土人情。
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对外交通的艰难,苍溪先民与外界交往甚少。因此,在苍溪先民的交际用语中,方言词语的使用尤为突出。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的增多,普通话的推广,苍溪方言既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又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在方言词语的使用人群上,出现了明显的年龄层次差异。现存七十岁以上的山区老人所使用的方言词语,往往不被五十岁以下年龄的人群普遍采用。例如:
①我昨天黑唠扯了一个南柯子。
②今年过年,我要缝一条小衣。
③金关爷是木匠吃饭的本钱。
上述例①中的“南柯子”,是做梦的意思。这一方言词语来源于“南柯一梦”的民间传说。“黑唠”指晚上。例②中的“小衣”指下装、裤子,不包括上衣。例③中的“金关爷”指木工所用的斧子。
(五)苍溪方言词语与苍溪境内地区经济差异的关系。
方言词语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共同语言,具有明确的地域局限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它的方言词语越容易被通用的外来词语所代替,形成使用范围更广的通用语言。相反,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地区,对外交往少,外来人口不多,方言词语所存留的时间也就相对要长一些。 例如:
①歧坪人称胸前不开缝的背心为“钻儿”。
②三川、五龙等地把冬天水或器物的冰冷说成“冰瓜”。
③文昌、东溪人称厕所为“茅司”,称野兔为“长耳朵”,称鸟儿为“拐拐”。
(六)苍溪方言词语与苍溪境内交通分布状况的关系。
古代苍溪,以嘉陵江水道为主,辅以东河支流,形成了南北纵横的两条重要水上交通网络。嘉陵江虽在苍溪境内河道不长,但因其北通广元,南达阆中、南充,并与万里长江相汇于重庆。 在县城、元坝、歧坪、东溪等交通便利的市镇,流动人口众多,由于交际的需要,局部地区方言词语在人们的交际用语中的存活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并逐步被使用范围更广的普通话词语所代替。与之相比较,在交通落后,对外交往不便,流动人口较少的地方,如:龙洞、黄猫、白岩、彭店等地,方言词语在人们交际用语中的使用相对较多。
(七)苍溪方言词语在地理上的分布趋势。
苍溪地形在整体上呈南北分布,因地处大巴山脚下,以多山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靠北部的三川、东溪等地,海拔较高,地面起伏大,地形复杂多变,地势陡峭,交通困难,经济落后,人口居住少,属于苍溪境内的落后地区。因此,方言词语在人们交际用语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存活时间较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靠南面的城郊、元坝、镇水等地,海拔较低,地势趋于平缓,气候较北部温和,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并且,再往南就是历史文化名城阆中。苍溪南部地区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人口居住多。方言词语在人们交际用语中的存活能力相对较弱,存活时间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例如:
1、那个人装不住话,硬是个穿竹筒。
2、这个猪儿剐肯长。
3、事咋那多,搞都搞不赢。
例1中的“穿竹筒”指说话不保密,随意给别人亮底。例2中的“剐肯长”是长得特别快的意思。例3中的“搞都搞不赢”意为忙不过来。
二、苍溪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对照分析举例。
现根据苍溪方言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和苍溪方言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其作大致分类描述,并与相应的普通话词语作简略的比较分析。
(一)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①请你二天到我屋里来耍。
②你头回过我屋前头,为啥不到屋呢?
③今天下午,你好久下班?几时回家?
例①中的方言词语“二天”,不表示普通话词语中的“两天”。这一词语,与苍溪方言词语中的“二回”同意。例②中的“头回”,相当于普通话词语中的“上次”,但与“头一回”所表达的意思有本质区别,后者特指第一次。例③中的“好久”、“几时”是指什么时候。
(二)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方位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①小明的哥儿就是排在队伍挪尾的那一个。
②茶杯恪在桌子高头,鞋恪在床下头。
③你不要回回考试都吆鸭儿。
以上例①中“挪尾”相当于普通话词语的“后边”,在意义上包括最后,但不特指最后。例②中的“高头”,相当于普通话词语的“上边”;“下头”相当于普通话词语的“下边”,两者是一对反义词。例③中“吆鸭儿”相当于普通话词语的“末尾”。
(三)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称谓的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1、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人的名称的方言词语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称呼。这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往往是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修养、从事的职业,以及被称呼人与称呼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来确定的,也有的是同姓家族内部传统所遗存下来的。如:
①哪个是你们的头儿?
②年轻娃儿要讲文明礼貌,千万莫要当二杆子。
③管教娃儿要从小做起。不是的话,从小惹事生非,长大了就当臊棒。
以上例①中的“头儿”是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团体的主要负责人。这是苍溪方言中,根据人物身份而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例②中的“二杆子”与普通话词语中的“二流子”同意,与例③中的“臊棒”也是近义词,常指社会生活中喜欢招惹是非,专干坏事而让人生厌的人。
2、苍溪方言中表示事物名称的方言词语,其命名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
①长耳朵糟蹋庄稼,常被农民整死。
②农民爱用茅坑积粪水灌庄稼。
③这娃儿太坏,如果不改,这样发展下去,长大会打砂罐的。
以上例①中的“长耳朵”指野兔,当野兔的耳朵竖起时,显得长而有力,农民们即根据这一特征为它命名的。例②中的“茅坑”是根据事物结构特征命名的。苍溪农民养猪,常在地上挖一粪池,用于积存粪便,在粪池上面建猪圈养猪,顶部用茅草或稻草覆盖。于是称作“茅坑”,有时也指“茅厕”。例③中的“砂罐”指人的头部,两者都是根据事物外部形态特征命名的。人的踝关节向外凸起,形状象一只静止的田螺。而人的头形近似于圆形陶罐。枪毙坏人一般都是用子弹击中人的头部。苍溪人俗称为“打砂罐”。
(四)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器具用品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比较
①老李的女儿嫁人陪了好多木器。
②灯突然不亮了,是不是泡子坏了?
③地板太脏了,我去拿条竹帮你扫一下。
例①中的“木器”指家具。因苍溪山大树多,人们习惯用木材制成家具,特别是嫁妆,多以木制家具为主,故称木器。例②中的“泡子”指电灯泡。例③中的“条竹”指扫帚。这里指用金竹梢做成的长度很长的扫帚。
(五)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比较
①走路要把细,千万莫要碰了螺丝拐,疼的很。
②这娃儿太坏,如果不改,这样发展下去,长大会打砂罐的。
③人老了,牙巴也不得力了哟!
例①中的“螺丝拐”指人的踝关节,例②中的“砂罐”指人的头部,两者都是根据事物外部形态特征命名的。人的踝关节向外凸起,形状象一只静止的田螺。而人的头形近似于圆形陶罐。例③中的“牙巴”指牙齿。
(六)苍溪方言词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①娃儿们好心耍,不准打锤。
②娃儿从小要老实,不要日白。
③睡瞌睡的时候不要打搅人家。
以上例①中的“打锤”意义为打架。打架时人们一般都用拳击,因此,“打锤”一词也是对打架的形象描述。后来,这一词语泛指所有的打架,包括使用棍棒刀具等。例②中的“日白”意义为说谎,欺骗别人。这一方言词语可能与成语“白日做梦”有关。例③中的“打搅”意义为打扰。
(七)苍溪方言中的一些常见俗语。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苍溪方言中的一些常见俗语,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也成为苍溪民风民俗的载体,显得生动有趣而含义深刻。例如:
1、房背上的冬瓜二面滚。(两面三道)
2、指冬瓜,骂葫芦;指筲箕,骂水瓢。(指桑骂槐)
3、听见风就是雨。(人云亦云)
4、吃杏子照着派的捏。(欺软怕硬)
5、吃螺丝要约个好伙计。(志同道合)
6、柏树底下柏秧秧,松树底下松秧秧。(有其父必有其子)
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人打地洞。(同上)
8、光吹风,不下雨。(讲空话)
9、只许愿,不还愿。(说话不算数)
10、瓜儿甜,嘴儿蜜。(甜言蜜语)
11、快刀打豆腐。(两面取光)
12、麻索儿穿豆腐。(不用细提)
13、老妈子打粉。(不论)
14、麻雀儿吃胡豆米儿。(自不量力)
15、秃子脑壳上的卅子。(明摆着)
16、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哪方面的问题)
17、吃菌子忘了疙瘩。(忘本变质)
18、打翻天印。(恩将仇报)
19、过河打死船家子。(同上)
20、东边锣,西边鼓。(道听途说)
21、嘴巴甜,哄人钱。(讨人喜欢)
22、一点雨,一点湿。(一步一个脚印)
23、井水挑不干,气力使不完。(乐于助人)
24、胡子上的饭吃不饱。(小恩小惠不可靠)

rrey(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