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泽炼火

家乡区县: 浙江省磐安县

磐安炼火的渊源已不可考,民间说法多有迷信成分,像双峰炼火,说是附近有个体恤百姓的真君这天出山巡游,于是百姓以炼火迎之。比较广为人知的磐安炼火是深泽炼火,村民们用成百上千公斤烧红的木炭堆积成一个圆形火场,然后炼火者赤脚在火场上穿梭行走,边走边举着香炉等器具手舞足蹈。说起磐安炼火,我们总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省级非遗项目磐安炼火的传承人陈有根。近日,记者专程前往深泽采访他。按陈有根的说法:磐安炼火为民间自发的庆丰收、辟邪、祈福之活动。
陈有根,今年65岁,是土生土长的深泽人。他自幼喜欢各类民间表演,19岁开始参与炼火,那时候是跟着爷爷和父亲学的,算是家传的技艺。陈有根回忆说:“记得第一次学习炼火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毛毛的感觉,就怕脚烫伤,但是那时候我年轻气盛,看到大家都冲上去了,自己不上去显得很没面子,一咬牙也跟了上去”。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心里就没有了担心,一直到后来渐渐地习惯了这项活动。1980年,他开始从事文化工作,一直在深泽乡文化站站长的位子上干到退休,现在负责深泽社区服务中心的文艺工作。“因为是山区,搞工业,搞其它,我们都搞不过人家,但是我们有很多传统文化,这个可以成为我们的名片。”
陈有根说,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里搞一些文化活动都要偷偷摸摸的。为此,他组织办起了文化俱乐部,将原先的农民业余婺剧团升级为深泽乡婺剧团,民间文化活动才恢复正常。也在这一年,陈有根注意到,炼火、先锋、四吹、乌龟端茶等传统民间文艺,面临着失传的局面。身为乡文化站站长,陈有根认为自己有责任拯救保护非遗文化。于是,他经常性地组织民间娱乐活动,并组建了农民艺术队伍。2000年,在县文化局的推荐下,陈有根到上海大学文学院进修,学习群众文化管理,并在学习期间取得了文管员的中级职称。2010年3月,陈有根成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在深泽,聊起当地的民间文化活动,总是可以听到村民们说:“去找陈有根,他最清楚了。”
“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是传承人的义务和责任。在陈有根的组织下,现在深泽乡有10多支炼火队,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9岁,老中青都有,能参与炼火节目的人员达120多人。“近几年,县里、乡里每年举办的活动都在三次以上,给我们年轻人有锻炼的机会。再者,有老陈的热心帮带,我们一定会把磐安炼火发扬光大。”年轻人对传承磐安炼火信心满怀。陈有根说,乡里准备招商引资建设一个民俗文化园,届时会有一个专门的炼火场地,可以经常性地为游客表演。
据陈有根介绍,磐安炼火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指导,有真人(山人、道士)“请神”、“降侗”、“打开水火门”、蹈火、游艺、观众参与、送神等流程。从炼火场的八卦图及按照“阴阳五行”原理设立的水火门来看,体现了周易文化的内涵。整个仪式是火崇拜文化、巫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中的融合与演变,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炼火表演由5个阶段构成,分别是择地定方位、烧火、试火、踩火和谢火。参与者在炼火前7天每日都要沐浴净身,并且戒斋吃素,以示虔诚。炼火表演是整场活动中最为惊心动魄的部分。炼火时,参与者以古代勇士打扮,一字排开,气势雄伟地围立着火场。当丈余长的“先锋”长号仰天吹响,顿时锣鼓、鞭炮大作。“壮如山、气如虹”的炼火勇士红绸裹头,赤膊赤脚,仅穿一条短裤,手执钢叉,在“降侗”的带领下,从“北门”赤脚踩入火坛,又急速从“南门”踩出,在穿过火坛时表演“十字插花”、“双龙出水”等高难度动作,在火上做出腾达的舞姿,展现远古野性的美。第二轮又改从“南门”进“北门”出。到后来“炼火”者越来越多,本来在旁边观看的村民也会一个接一个跳进去舞之蹈之。此时进场的普通民众不需要赤脚,他们在火炭上鱼贯而过,一蓬蓬火星沫子从脚跟下火光四溅,十分壮观。
“火能熔化铁,人光着脚踩上去都无妨,有什么窍门吗?”这是每一个参观者都想知道的答案。陈有根说:“炼火者除了勇气和胆量外,还要凭经验并掌握恰当的火候。”有勇气和胆量的人很多,但能够掌握恰当的火候,又岂是一般人能够随随便便做到?磐安炼火,就是神奇。而要把这神奇的炼火技艺传承下去,陈有根有话要说:“传承一项艺术,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民间艺术是咱们国家的珍宝,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chenxia5666(2015-06-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