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古茶场位于浙江省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集资修建,分为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建筑面积1559.57平方米。据记载,茶场始建于宋代,所产“婺州东白”在唐代即列为贡品。现存建筑中管理房还保留有“谕禁白术洋价、粮价洋价”等清代石碑。现建筑保存情况良好。据传,晋时玉山茶农过着“半年种茶,半年挑盐,无米过年”的困苦生活,若遇动乱年代,发生天灾兵祸,茶叶销路受阻,生活就更加艰辛。有许逊者,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此,喝到当地特醇香的山茶而流连忘返,他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去而愁容满面,就住了下来,为茶农解决困惑。他与茶农座谈,研究改进加工工艺,制成“婺州东白”,接着派道徒带上“婺州东白”四处施茶,送各个道观品茶,得到一致好评。从此,四方茶商纷纷前来收购,玉山古茶场“婺州东白”畅销各地。“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云:“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者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佳,列为贡品”。宋时,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的功绩,尊称许逊为“真君大帝”,在茶场山之麓建造茶场庙,塑像朝拜,并在茶场庙附近设置茶场。从此玉山古茶场成为榷茶之地,历代设官监之,以进御命,称之为“茶纲”。 元时,因蒙古人入主中原,玉山茶叶交易一度衰弱。到了明代,官府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巡检司”,对茶场实施管理。茶叶等级分为“贡茶、文人茶、马路茶”等,并产生了诸如“分茶”、“斗茶”等趣味性的品、鉴、观茶游戏,还评出了茶叶质量最好的茶农为茶博士。从管理用房旁边的耳房转出,古茶场便赫然在目。古茶场在空间上,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其实她是由“两进、两井、一门楼”组成。前后两进房子均为五开间,中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厢房十四榀柱子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即大天井),均为二层楼房,形式为走马楼。楼上临天井四面是相通的廊,以便于楼上客商往来。楼下为固定摊位及自由交易摊位。大天井里原本有一个飞檐翅角的戏台,听老辈们说,上有雕龙画凤,葫芦定风叉等,精工细致,堪称这里的建筑经典。从中间一进两侧大简易楼梯拾级而上,楼上便是古时观戏的贵宾台。台中有一张旧桌,桌旁放置着一张古色的茶缸,上有茶叶文饰,腹部还有“周顺德记”四字,可见茶缸主人家底颇丰。而古时候,也正是在这台子上,人们开展“斗茶”、“猜茶谜”等游戏时,就少不了这种茶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