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介绍
编辑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学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别名白木香、女儿香、崖香、牙香树、密香树、六麻树,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价值不菲。莞香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者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莞香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千年以前。莞香不仅是东莞的宠儿,还与香港的地名有关:香港,“芳香之海港”,因作为运莞香、贩莞香的港口而得名。足见莞香在近代经济史上的地位。
莞香树
1.香港,意为出口香料的港口。历史上东莞的莞香树受虫蛀或人式砍伤后,由木质分泌而出,经多年沉积而成,有特别香气,故名“沉香”。可作中药,又是制作多种香的主要原料。东莞一带所产的这种香料最有名,故称“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屿山等地,古属东莞,亦产莞香。当时莞香多数先运到香(土步)头(今尖沙咀),再用小艇运至港岛南边的香港仔与鸭(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湾,然后换载“在眼鸡”帆役转运广州,再行销北方,远至京师。莞香所经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码头叫香(土步)头;运莞香出口的石排湾,就被称为香港仔、香港围;1 8 6 0 -1 8 7 0 年间,在旧围之外又建起新围,叫香港村,即今黄竹坑(屯阝)。原石排湾亦有几户人家,1 9 6 5 年在此开发兴建渔光(屯阝)。总之,“香港”原指石排湾、香港仔一带,后推而广之,扩大为香港全岛乃至九龙、新界之总称,而香港仔则独留其原有之名。
2.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特产,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特产,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
莞香王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易剥落。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叶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花白色。种子圆形、黑色。花期三月份至四月份,种子成熟期六月份。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后越五、六年,乃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
据史书记载,木香(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东莞香市与广州花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东南亚,据说香港因之而得名,可见“香港”之名源于莞香。
莞香树高8——15米,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
莞香木
高3.5米左右,要7~8年时间。“沉香”是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是国家医药部门收购的中药之一,有镇定安神止痛之功效。莞香燃烧时无烟,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
莞香园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特产,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虽然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但在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滥砍滥伐,曾经满山披绿,作为一方特产的莞香树木寥寥无几,濒于绝迹。1980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又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近十多年,东莞市十分重视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鼓励群众种植莞香树,2003年将莞香列入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