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郑州地级市代管。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南部,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10镇4乡,总人口60万人。新郑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的第四位,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六十四位。2009年,新郑市GDP总量3,276,264万元(折合479,617万美元),人均GDP为52,434元(合7,676美元)。河南省1989年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在新郑建都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折叠编辑本段
东经113°30′--113°54′,北纬34°16′--34°39′,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郑州市。
自然气候折叠编辑本段
新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多刮北风,下半年受夏季风控制,多刮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年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为42.5℃,极端最低气温为-17.9℃。年均日照时数为2114.2小时。1971~2000年中平均降水量为676.1毫米。年均霜期为152天。
旅游景区折叠编辑本段
景区景点 折叠
【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细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一项空白。在考古编年上是无可替代的。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遗址上及遗址周围没有任何工程,保护管理情况很好。
【郑国车马坑】
郑国车马坑景区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这片地一旦开挖,地下的墓地之间密集度连将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占地面积为54亩,主要内容为“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三号坑车马坑展示厅、郑公中字型大墓、郑国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马坑地上展示区、眺望台、休闲广场、廊架及反映东周时期文化特色的景墙。其中,1号车马坑于2001年4月发掘,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0辆和许多马骨;郑公墓和郑大夫墓仍在发掘之中。
【新郑博物馆】
位于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占地8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199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主楼坐北向南,为两层歇山式仿古建筑,长43.2米,宽16米,高16米。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上层两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彻,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主楼两侧,各建卷棚式厢房11间。主楼正前方有高脊飞檐式仿古大门,与主楼相直辖市。大门外两侧,各立一尊石狮,高2米。庭院内道路整洁宽畅,草坪四季长青,满院花香四溢。庭院正中央,立一尊国家级珍贵文物青铜莲鹤方壶(仿制品),东边依次树新郑古器出土纪念碑,唐代尊胜陀罗尼经楼、唐代妙法莲花经幢;西边依次树清代重修新郑县文庙纪念碑、瓜皮碑、重修太清观志碑。主楼一层为“古都风彩”郑韩文物展。主要展品为近年来郑韩故里出土的手工业遗址出土的陶范、铁范,青铜礼乐器,韩国宫殿门枢、陶瓦等建筑材料及战国兵器等。主楼二层为“溱洧之光”新郑历史文物展。主要展品有:全国最长的50万年前的纳玛象牙化石,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双耳园底红陶壶,单孔玉铲,商代的素面铜爵,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及铜镜,春秋时期的24件编钟、九鼎九鬲礼器以及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8000年的文化发展史。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阳翟(今禹州)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具茨山景区】
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具茨山森林公园管委会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海拔793米,面积49平方公里。她犹如一条向西北腾飞的巨龙,横亘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始祖山一峰突起,陡峭险峻,气势磅礴,向西望去,层峦叠嶂,气象万千,极目东眺,云海茫茫,风景如画!春暖花开时,万物复苏,漫山遍野开满杏花、桃花;盛夏时节,浓荫蔽日,响泉飞瀑,鸟语花香,清爽宜人;金秋时节,天高云淡,红叶遍山;隆冬来临,石壁嶙峋,山瘦水细,雪天过后,登高远望,一片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情雅致!位于山腰处的玉女池和黑龙潭,清澈见底,流水潺潺,穿谷跌崖,声似铜铃。姬水河恰似玉带缠绕着她蜿蜒东去。每当天气晴朗,具茨山便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如烟如梦,古时被称为新郑八大景之一——“大隗晴岚”。具茨山不仅风景秀美,更令人神往的是她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黄帝文化。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这里结公拜将、屯兵驯兽,并从这里走向中原,统一各部落,肇造中华文明,开创伟业。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黄帝活动遗址20余处。令人惊叹的是,在山东坡仰视具茨山山峰,山峰酷似炎黄二帝头像,使人莫不为她的神奇和灵气所折服!具茨山风景区旧有轩辕庙、轩辕宫、黄帝祠、嫘祖洞、屯兵洞、观兽台等景点组成。2005年被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由轩辕庙区和黄帝大宗祠区组成。轩辕庙区:位于具茨山顶峰,由轩辕庙、嫘祖宫、天中门、中天轩辕阁、迎日峰等景点组成。现有气势恢宏的黄帝大宗祠、险峻奇特的迎日峰、泉水跌宕溪流淙淙的黑龙潭和玉女池、水清气爽宽敞舒适的黄帝避暑宫、禅声悠扬香烟缭绕的幽胜寺、碧波荡漾的青岗庙水库、中华一绝的琴声回音道、庄严雄伟的中天轩辕阁以及展示原始文化风貌的原始部落村等主要景点。近年来,全市累计有20余万人次上山植树,新植常青树种20万株,具茨山森林植物达到48科252属200多种,林地面积达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了垂直分布的阔叶混交林带,生物生态林带、灌木植物林带等三个群落。具茨山风景区已成为寻根拜祖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黄帝文化游览区,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大批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来此朝圣拜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