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石”的传说

家乡区县: 甘肃省山丹县

      焉支山万寿岭下有一大石,石上有一凹进去的地方,形似砚台,名为“太白砚”。据说是李白游览焉支山时所留。
      当年,李白在江油长成了十五岁的英俊少年,已经读完了诸子百家,史书史籍。父亲李客见他聪慧过人,心里很是喜欢。可有文少武,将来怎能成为栋梁之才。李白身上本身流淌着武将的血液,李白自己也很喜欢剑术。于是父子商议让李白去峨眉山拜师学艺,在峨眉山天皇台李白遇见一银髯老道,年约七十开外,却身轻如燕,敏捷似猴。李白当即就要拜他为师,老道见李白英武俊秀,谈吐不俗,求师心切,就收他为徒。
      寒来暑往,李白尊师聆教,勤奋好学,再加上李白本来就有天赋,三年时间就已是剑法精湛,技艺超群了。在练武闲暇时间,书童送来了好友王维的书信,信中,王维说自己奉命去了塞外河西,登临了名闻天下的燕支山,燕支山奇峰逶迤,松柏常青,不虚此行。并随信寄来一首诗《燕支行》,诗句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让天性放荡不羁的李白心生羡慕,向往去一睹山燕支山的雄姿。
一天李白向师父说:“弟子学艺三载,蒙师父辛勤教诲,悉心指点。师恩重如泰山。但弟子还想仗剑出游,为国立功。现意欲辞别师父,不知师父意下如何?”虽有不舍,但师父为了不耽误他的前程,也就不再强留。李白就此告别师父离开了峨眉山。
      李白回家拜见过双亲后,对父亲说起了燕支山,父亲说那座山峰离故土秦安不远,甚是闻名。还听父亲说起了新疆天山、天水麦积山都是道家圣地,很是向往。新疆、天水虽都是故土,但往事不堪回首。李白一家离开放逐之地西域,是属于擅自行动,回原籍陇西恐怕也不安全。父亲自然不愿李白万里去寻故乡,可是李白自幼又喜爱游览山水,执意要去,好男儿志在四方,父亲也拦挡不住,就让李白秘密前行,夜里出发,对别人佯称在家抱病读书,不能出门。当时天气刚刚立夏,李白带着父亲画的西域地图和书童丹砂由青莲乡北上西去。
      千万里艰难,也挡不住李白遨游天下的雄心,历经漫漫长路,终于到了西部庭州的轮台,却不想到与一仇家相遇发生了恶斗,中了剑毒。在庭州经神医张待诏诊治,已有好转。此地还有一个他父亲的商界朋友,人称王员外。经王员外介绍,他又去北庭城南约20多里的上清宫道观静养。道观坐落在一个大台地上(很可能是千佛洞),附近有茂密森林,潺潺溪水,南望白山(天山)雪峰如屏,环境十分清幽。据说这上清宫其实就是道门祖师爷老子李耳的祭庙。当年李耳骑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入流沙传道,就曾到过这里。中秋节来临,王员外夫妇带着西瓜、甜瓜、鲜桃、香梨、葡萄等美味瓜果来到上清宫同李白共度佳节。席间,李白赋诗一首为大家助兴,这首诗就是流传至今的《关山月》。
当夜席罢,李白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寐。他想起了麦积山的明月;还想起了途中意外相遇的秀丽焉支山,那里山色葱茏,月光清澈皎洁;想起了敦煌月牙泉水中倒映的弯月。这些都是一路陪伴着自己的故乡明月,月是故乡明呀。但在故土他却不能停留,只有默默走过,把故乡留在脑海,记在心底。这些月光照在床前,竟与塞外八月的早霜出奇地相似。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又低声吟了另一首《静夜思》。就这样,一夜之间两首千古绝唱诞生了。比这两首诗歌稍早些时候,李白就写了一首有关燕支山的诗歌《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郝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诗中的燕支山美景让李白留恋不舍,还有一事让李白对燕支山也是念念不忘。
      想起当时行走漫漫长路,餐风露宿,好不艰难。写这首《幽州胡马客歌》的时候,因离家多日,一路奔波,吃的喝的都已缺少,还哪有书写的墨汁,急中生智,是书童丹砂用清水洗刷砚台的水用来书写的。
      记得那是过了祖籍秦安,又走了一月有余,来到一个地方,一座山峰挡在眼前,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顶云雾缭绕,千年松林波涛阵阵,山下草地绿荫满地,牛羊成群。当地女子骑马善射的身影娇媚英武,丝毫不逊色于男子,男子个个体型彪悍,威武勇猛,似是少数民族,但热情好客。不远处还有一座山峰被茫茫白雪覆盖,在太阳光下银光闪闪,疑是到了天山。让书童丹砂一打听,原来此地是一个叫做删丹的(山丹)地方,那白雪皑皑的山峰叫祁连山,松柏郁郁葱葱的山峰叫做燕支山(今焉支山),生性好游的李白看到美景如画的地方,定会住下来细致游览,看到如此景色宜人之地,他决定不走了,可书童丹砂担心,此处虽风景如画,可人烟稀少,见的多是少数民族,恐有不测,便催促他快快离开,李白多日不见如此清新秀丽之地,执意要上山一游,丹砂无奈。二人顺着河畔来到了燕支山下,山下溪流潺潺,几亩田地里油菜花金光灿灿,也有几块种着绿茵茵的青稞、燕麦,只有一位老者独自耕种。远远望见顶峰也有皑皑白雪,向老者打听,原来此山方圆百里相等,似一尊蛤蟆蹲在这丝绸古道上,因景色迷人,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山深处景色更是不同,山下骄阳如火,山腰却是松柏齐天,凉爽宜人,山顶白雪终年不化,还有雪莲、奇草。一听老者如此之说,李白兴致大增,接受了老者所赠干粮,主仆二人顺着溪流进了燕支山,此时正是七八月之间,山中正是山清水秀,山花烂漫之时,崖壁上一支支山丹花红似火焰,金露梅、银露梅争相竟妍,处处山花烂漫。
主仆二人兴致勃勃来到了一个峡谷中,两边壁立千仞,青松苍翠,头顶一缕蓝天,山顶云蒸霞蔚,林中百鸟争鸣,脚下溪水潺潺,峡中怪石嶙峋。二人已游玩多时,感觉累了,想在这清静之地稍作休息,就选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坐了下来。这时,李白突然诗性大发,要在这石头上作诗,书童丹砂急忙铺纸研墨,可发现墨汁没有了,于是就用砚台取来溪水,砚台里有已干涸的墨汁,经这泉水一泡,水也竟成了墨色,李白于是大笔书写一诗:“……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郝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书童看李白洋洋洒洒作诗,也乐得清闲,竟躺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李白写的口干舌燥,浑身冒汗,不由自言自语,下场雨多好啊。话语刚一停,就见云层堆积,山风骤起,似有风雨要来。原来这燕支山顶有一龙池,距离这峡谷不远,老百姓常常在干旱之时,顺峡谷进山,到这龙池不远处祭祀求雨,说声下雨,雨即可就到,很是灵验。老百姓说完就得赶紧回转,要不就会被大雨淋透。李白不知,还在优哉游哉欣赏山景,已有雨点“劈劈啪啪”滴落下来。惊醒了睡觉的丹砂,急忙起身替主人收拾笔墨、砚台,谁知那砚台竟粘在了岩石上,一时不能取下。原来那块大石头上落满了松胶琥珀,砚台热热放在上面,突遇天气变冷,松胶竟和石头凝结在了一起,砚台也连接在了一起,竟然牢牢不能取下来。这是一款边刻双龙抱珠的椭圆形端砚,是祖父传给父亲,这次出游父亲刚刚送与李白的,平白丢在这里,岂不可惜了。丹砂想用力拿下砚台,不想竟把砚台一角龙须处掰开一个小小的缺口,砚台整个纹丝不动。雨滴越来越密集起来,书童丹砂怕雨淋坏主人,就说,不如我们先找地方躲雨,等雨停了再想办法取下砚台。李白一看雨说下就下,下的如此紧锣密鼓,想也许这雨是来得急走得急,不用多久雨也许就会停下来,就和书童丹砂一起走出峡谷躲雨,走着竟迷了路,辛亏遇到一牧羊老人,邀他二人去牧羊人的毡房里避雨。谁知这雨下着下着竟变成了冰雹,山里气温骤降,李白主仆穿的单薄,牧羊人见二人冻的瑟瑟发抖,就送给他俩各一件羊皮袄取暖。主仆二人由于劳累渐渐进入了梦乡。
      醒来后,只见阳光明媚,主仆二人坐在一向阳缓坡处,其它行李都在,只是少了砚台,更不知此地是何处。丹砂想起砚台还粘在岩石上,欲去取,但只有一羊肠小道通向山外,一面是峭立的褐色石壁,再无去路。不见了牧羊人,也不见毡房和羊皮袄。二人像在做梦,只好怏怏离去,走出山外继续向西而去。
      原来主仆二人雨中遇见的牧羊人是燕支山神所化,知道李白将是誉满唐朝的大诗人,到燕支山游览,总得为此方百姓留下一点纪念,就用松胶粘住砚台,并施神力不让丹砂取走砚台,让这宝砚永远留在来燕支山中,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还是历历在目,清晰如初。
      每一位到过焉支山焉支峡中的游客,都会在欣赏完焉支山美丽如画的风景后,走到焉支峡万寿岭下时,会看到一块硕大平板岩石,岩石上椭圆形的砚台栩栩如生,好像万古流芳的大诗人刚刚奋笔疾书诗歌一首,砚台墨迹尚未干透,微风吹过,墨香飘散。

若爱(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