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黄珂的民间资本与方言话剧

家乡区县: 武汉市洪山区

2015年6月14日晚上,我应朋友邀请专程观看了2015黄门剧社创立暨黄珂先生六十寿诞-大型四川方言话剧《老皇城》。由于南锣鼓巷的中戏剧场没有空调,一大半人中场离开。作为一名话剧专业研究者,我咬牙坚持到剧终,没想到下半场竟然惨不忍睹。

按照该剧的宣传材料,这是一出“川味”浓郁的让你捧腹不尽的方言喜剧。这是继著名话剧《抓壮 丁》之后的又一个当代大型四川方言话剧。这是一出展现川剧经典与特色的话剧。本剧曾荣获中国话剧节(西南区)“最佳演出”、“最佳导演”、“最佳编剧”、 “最佳舞美”、“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等多项大奖。这台四幕话剧围绕一群草根艺术家们戏里戏外,啼笑皆非的曲折命运,五味杂陈的人生百态,展现出 巴蜀大地的文化底蕴。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宛若一幅四川的“清明上河图”,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捧腹之中,或许令你百感交集。剧中草根顽强的 生命形态,就像川江号子般高亢,宽广,奔向未来,生生不息。

事实上,且不说该剧演员连地道的四川话都说不顺畅,最为不堪的是剧中的第三幕,竟然把整个民族 的文革之恶,硬生生地集中在一个据说是“中央首长”的李姓女子身上。一部民间资本运作的话剧,不是力所能及地凭借草根艺术本身的生命力,去面向观众赢得票 房;而是不自量力地触碰重大历史题材,最后又归结于赢得政府扶持的所谓主旋律。如此的戏剧处理,只能说是对于戏剧艺术的背叛与败坏。明明是表演川剧的草根 戏子,却不老实本份、甘心情愿地凭艺术吃饭,反而是高调追求依附于权势的所谓的“人民艺术家”,更是对于原本扎根于民间社会的川剧艺术,最为彻底的背叛和 败坏。

以江湖义气出名的黄珂先生,说到底走的是他的大哥王康替天行道盼招安的旧路子。《老皇城》的演 出其实是继王康的抗日战争画卷展览之后又一桩民间资本败坏艺术品味的文化丑剧。在所谓的抗日战争画卷中,王康等人动用大笔民间资源,却极其可耻地塞进了一 堆与抗日战争没有关系的小丑败类。

黑格尔《美学》关于戏剧的经典定义是:表现自由的个人的动作的实现,东方的舞台只有曲折的故 事,而没有自由的个人和真正的戏剧。看了《老皇城》的舞台演出,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满台尽是贱骨头。尤其中剧中家破人亡后拼命逃亡海外袍哥丁 娃,1994年回到国内,没有表现出半点的反思,便要叶落归根响应号召,报效所谓的川剧艺术。整个演出从开场看到终场,三个多小时竟然连老舍《茶馆》里 “我爱这个囯,可是有谁爱我呢”的砸锅话语,都没有敢露出一句。像这个样子的剧目,黄珂先生那一点点有限的民间资本,投资演出是为了啥子嘛?

被时光掩埋的秘密(2015-06-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